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平潭新闻
分享

解谜“蓝眼泪” 为什么平潭的海那么“蓝”(图)

连日来,平潭龙凤头以及坛南湾等多个海域出现了“蓝海”现象,不少市民声称看到了“蓝眼泪”。4月18日至记者截稿为止,平潭的这一片“蓝海”引发了市民以及游客爆发式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专程赶来平潭,有的甚至在海边搭起了帐篷,只为一睹“蓝海”风采。18日晚11点左右,记者身处龙凤头海域,只见一大片莹蓝色光芒在眼前盛开,随着海浪涌动,一条蜿蜒曲折的蓝色海岸线“翩然起舞”。踩在柔软的沙滩上,脚下一片蓝光呈片状往四周散开,一步一个脚印,顿生“蓝色莲花”,犹如置身幻境。那么,这发出美丽蓝光的究竟是什么?

市民争议两种说法最普遍

第1种说法龙凤头“蓝海”就是“蓝眼泪”

“去年我在坛南湾海域见过好多次‘蓝眼泪’,感觉上两种是一样的,只不过今年龙凤头海域的‘蓝眼泪’比较多而已。”在平潭工作的林渺渺女士说,“踩在沙滩上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持有同样看法的市民游客不在少数,摄影爱好者翁武财也是其中之一。“超级美,去年我只看见过一点点,还是一颗一颗的,这么大面积的我还没见过。”翁武财说,“其实大家对‘蓝眼泪’的认知就是海水蓝色会发光。”而翁武财上传的一组配文为“平潭蓝眼泪荧光海”的图片得到众多转载和点赞。摄影爱好者阿桑也认为,“和去年出现的‘蓝眼泪’可能是同一种生物。”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中,大部分网友均把“蓝海”冠以“蓝眼泪”的称呼。

第2种说法“蓝海”实际是“夜光藻”

网友“夏祭空”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夜光藻,不是蓝眼泪。”

市民林凯则也表示:“这明显是夜光藻,它是一种赤潮生物,最近发布的赤潮预警就很能说明问题。而‘蓝眼泪’是种虾,介虫的一种,完全不一样。”市民丁晓判断:“应该不是‘蓝眼泪’,‘蓝眼泪’我看过两次,都是去年夏天。踩过,也用手捧过,一粒粒发蓝光的蓝色晶体,而龙凤头那天的蓝海踩上去,会呈液态化开。”和丁晓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市民林珊珊:“真的很不一样,去年看到的‘蓝眼泪’很美,一粒一粒的,而且不会漂浮在海面上,只有浅滩和海岸线边上一点点,踩过去就消失了。”

也有市民告诉记者,不管“蓝海”是“蓝眼泪”还是夜光藻,这都不重要。“游客并不需要严格区分,好看最重要。”市民林风表示。

解谜“蓝眼泪” 为什么平潭的海那么“蓝”(图)

专家表示 龙凤头“蓝海”实为夜光藻发光现象

4月20日上午9点,省海洋渔业厅发布《福建沿海赤潮发生条件预测》,“4月19日,据我省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在平潭澳前海域(位于预警海区IV区的赤潮仍在持续),面积约2平方公里,水体呈红褐色,赤潮第一优势种为夜光藻。”

平潭澳前海域发生夜光藻赤潮,而夜光藻会发光,那么真的是夜光藻形成了“蓝海”现象吗?

对此,记者咨询了区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研究员王云,她从事海洋环境的采样监测工作已经三十多年。“经过对龙凤头水域取样分析,我们发现,海水中夜光藻数量密集,为优势种。而最近出现的‘蓝海’现象就是由夜光藻大量聚集引起的,夜光藻属于甲藻门,晚上会发出蓝色的光。”王云表示,“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此前平潭每年都有发生。引起赤潮的原因非常复杂,和水温、气候、风向都有关系。”

王云表示:“不是出现夜光藻就等于赤潮,只有夜光藻密度超过一定标准,才能说发生赤潮,并且夜光藻不是唯一能引起赤潮的藻类。”

众说纷纭“夜光藻””也是“蓝眼泪””的一种?

那么,这两年在坛南湾出现的“蓝眼泪”又是什么?发光原理是什么?它和“夜光藻”区别在哪里?

对此,记者请教了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的副主任蔡雷鸣。“‘蓝眼泪’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称呼,一般指的是海萤,属于甲壳纲介形目的一种浮游生物,不是网上盛传的介形虫,二者不同。海萤的身体内有一种叫发光腺的奇特构造,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时,就会产生浅蓝色的光,一般在六七月份出现。像坛南湾去年出现的‘蓝眼泪’是海萤还是夜光藻,要取样分析检测才能判断。”蔡雷鸣表示,“像台湾马祖的‘蓝眼泪’指的就是海萤,海上发光种类很多,除了海萤,窝边毛藻也会发光,夜光藻和海萤是最普遍的海上发光现象。夜光藻一般出现在四月初,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在我省沿海很常见。在夜晚的局部海区,水流不顺畅的内湾,有可能会发生海水缺氧的情况。”

对此,对于网上盛传“赤潮即表示海域水质不好,是一种污染”的传闻,蔡雷鸣也解释道,“不能这样简单去定义,赤潮不一定就是海洋污染,它是很普遍的一种海洋灾害现象,像日本、美国、英格兰水质很好的地方,都会发生赤潮。在福建省海域范围中,平潭的水质算是最好的。”

在“蓝眼泪是什么”问题上,许多专家仍存在不同意见。厦门大学环境和生态学院教授黄凌风在2014年接受《闽南之窗》采访时曾经表示,“‘蓝眼泪’可能是一种单细胞藻类或介形虫,许多夜光藻通过集聚反应后,在海滩上受到刺激就会发光。”

台媒《联合报》在2015年5月4日也曾报道,“马祖海域近两年藻类大量繁殖,夜间发出荧光,将沿岸海水染成蓝色,当地人称为‘蓝眼泪’,但经台大渔业科学研究所证实,是海中夜光藻和吃了藻的介形虫跟着发光所造成。”

诸多百科类网站对“蓝眼泪”解释也都不同。百度百科显示:“夜光藻的生物发光现象又被称为‘蓝眼泪’,在世界各地皆有类似现象,在台湾的垦丁、花东海岸和外岛即时有所见,2012年4月在台湾马祖地区即出现大量‘蓝眼泪’现象。”而“Wikipedia”网站以及“OSTRACOD RESEARCH”网站中则提到了“BLUE TEAR”(蓝眼泪)的来源和生物习性,一些介形类生物具备发光器官,这使它们能够产生发冷光的物质。这些介形类生物就被称为“蓝沙”或者“蓝眼泪”,并且在夜晚漆黑时发出蓝光。

解谜“蓝眼泪” 为什么平潭的海那么“蓝”(图)

疑问夜光藻会带来危害吗

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吴新民所发布的《赤潮生物夜光藻及其相关海水理化因子研究》论文称,“夜光藻不是有毒甲藻,它的主要危害表现在夜光藻爆发性增殖后大量累积死亡,在其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流行区水体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呈现缺氧状态;另外,由于它大量繁殖并形成赤潮后可粘附于鱼鳃上,从而阻碍鱼类呼吸,导致鱼类窒息死亡。”

区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也早早发布了《注意海水赤潮做好防范工作》的通知,并为渔民普及了赤潮知识与防范措施。“赤潮发生时,陆上育苗场、养殖场应关闭取水,控制换水量和投饵量,增加增氧设备。对于海水网箱养殖,应迁移或下沉养殖网箱。”

区经济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处长林学发告诉记者,“龙凤头海域不是养殖区,目前没有收到损害报告,也没有发生死鱼等现象。我们每天跟踪监测水质,并对渔民进行防御赤潮危害的技术指导。”

高传琳是平潭流水的老渔民,从事海上养殖和捕捞已有十多年,目前在东庠海域附近养殖鲍鱼,他对“蓝海”现象已司空见惯。“这东西我们小时候经常看见,家里都把蓝色海水拿回来做肥料,也说不清什么原理。”高传琳说,“现在我们就知道是赤潮了,渔民非常怕这个东西。前几年在东庠那边很经常发生,坛南湾也有,浅海靠岸的龙凤头倒是不经常见。”

 

责任编辑:陈锦娜

相关阅读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