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东南网12月5日讯 今年9月,万木林沉水樟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其所在地沶村也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成了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与其他林区不同的是,万木林是我国唯一以人工林起源的自然保护区。这颗绿海明珠的诞生,源于沶村杨家一条“禁砍禁伐”保护万木林的祖训。

1354年,房道沶村乡绅、万木林创始人杨达卿以“植杉一株,偿粟一斗”的方式在当地大富山募民营造杉木林(万木林),创造性为民解决荒年赈饥问题。在代代传承的祖训指引下,当地人接力守护了660余年,造就了这195公顷的万木林,成为建瓯打造青山文化的生态样板。

南宋吏部尚书韩元吉在《建安县厅题名记》中写道:“其民得山水之秀者,类狎于文而赋。”诚如其言,地处东南丘陵腹地的建瓯青山似雕似屏,如绣如画,河谷平原敞阔而肥沃。青山绿水养育了建人,也培育形成了“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山文化。

近年,围绕青山文化,建瓯唱响嘹亮的绿色畅想曲,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确立“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发展理念,掀起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建设国家生态城市的新热潮。

在护绿增绿的过程中,建瓯不断创新机制。通过整合警务资源,成立“生态警务中心”,推进生态警务运行机制,构建以“林长+警长”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治理网格机制与生态警务智慧赋能机制组成的生态警务模式;搭建全省首个省市县三级共建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分析平台,对全市自然资源实行动态监督、统一管理、综合分析,以“云端智慧”破解传统审计中数据“孤岛化”、分析“单一化”等难题。

城乡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的重要标志。这些年,建瓯市坚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城镇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筹旧城片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努力建设生态型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1.69平方米。

一手抓创建,一手抓治理。建瓯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采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扬尘综合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建立“网格化+无人机”智慧巡查监管新模式,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2022年,建瓯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9.7%,近3年全市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绿色生态不仅要“绿在城市”,还要“绿在人心”。为此,建瓯一方面通过全民义务植树“增绿”,实施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开展绿地认养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湿地日”等主题,开展“森林城市,绿色家园”摄影主题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共同参与森林城市的建设和森林知识的普及,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森林之美。

日益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批“特殊的朋友”。连续三年,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到松溪东游河段过冬,建瓯由此成为全省第二个中华秋沙鸭越冬地。我国特有濒危雉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黄腹角雉,在建瓯频繁活动,成为建瓯良好的自然森林生态状况的重要名片。

建瓯深知,聚绿方能兴业。如今,坐拥深厚自然资源优势的建瓯,正努力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圣象系”美新科技开工建设,圣象集团首家ToB智慧工厂、毛家女机制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毛竹林FSC森林认证58万亩,启动国有林森林经营碳汇开发11万亩,国际竹藤中心全国竹林“四库”建设示范区落户建瓯;申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林竹碳中和创新工程,入选省林业“碳中和”重点建设县、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以森林绿道建设为纽带,投入近亿元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建设云际山森林绿道、小松溪森林绿道、湖头村省级绿色村庄…… 2022年,建瓯竹木百亿产业产值达185.24亿元,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建瓯市先后获评“全国百佳呼吸小城”“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等。上月,建瓯市迪口镇西坑村闽楠古树群、小桥镇大坵村闽楠古树群入选第三批福建最美古树群,又为建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添新的注脚。

建瓯市委书记周靖说:“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建瓯将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找准文化生态融合发展新路径,持续推动建瓯绿色高质量发展。”(叶秋艳)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2024年海外华文作家福建采风活动在福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