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宁德网消息(记者 郑凯 杨菲菲 通讯员 陈孝眷) 11月14日,在屏南县熙岭乡塘后村一食用菌种植基地内,村民李志营正在察看即将采收的大球盖菇。“我的大球盖菇是用接菌失败后的废菇筒作为栽培基质,可以说是‘变废为宝’。”李志营介绍,村里引进大球盖菇利用废菇筒种植成功,不仅减少了菇农们的经济损失,还能清洁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塘后村是屏南县主要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如何处理接菌失败的废弃菌筒成了当地菇农的难题。记者了解到,在食用菌接菌过程中,每一万筒会出现一千筒左右的坏筒,失败率达5%-10%。若不能科学处理,随意堆放或丢弃废弃菌筒,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易产生霉变、滋生虫害污染环境。

“2014年村里的合作社组织菇农到外地学习,见别人通过‘废物利用’将稻草秸秆作为培养基质种植大球盖菇取得成效,我们就想能否用废菇筒种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引进了该菌种。没想到经过两年的摸索,发现很适合大球盖菇的生长。”李志营介绍,种植大球盖菌需消耗大量的废菇筒,直接解决了废菇筒难处理的问题。利用收割后闲置的稻田种植,不必再额外搭建大棚,减少前期投资。培育过后的菌筒还可以作为天然有机肥直接还田,实现“废菇筒-大球盖菇-水稻田”的循环生产模式,增加了菇农的经济效益。

李志营算了一笔账:种植大球盖菇每亩的成本只需500多元,亩产量可达8000斤,新菇每斤出售价格2.5元左右,一亩收益能达2万余元。此外,与其它菇类相比,大球盖菇适应性、抗逆性和抗杂菌能力强,市场十分紧俏,一般在当地及临近市场就能销售一空。即使未及时出售,也可以做成干货或者盐水菇销往外地市场,提高附加值。李志营告诉记者,现在他家的废菇筒已经不能满足大球盖菇的生产需求了,有时还需要向其他菇农收购废菇筒。

塘后村书记吴瑞昂高兴地说,过去被四处丢弃或焚烧的菇筒,如今却成为能“生金长银”的宝贝,目前已有周边县市的菇农前来取经。接下来,村委计划和种菇大户们一起探讨菌菇深加工、干菇礼品生产等,带动更多群众利用“变废为宝”的模式实现双赢,让村里的居住环境美起来,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责任编辑:肖舒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AISE宝褓俱乐部开源计划发布!喜临门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