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泉州市区清代老范志大厝展开抢救性修缮行动

清代老范志大厝展开抢救性修缮行动——

打造古城文物保护修缮试点项目

泉州市区清代老范志大厝展开抢救性修缮行动

俯瞰老范志大厝,三进五开间组成,房屋足有百余间。(王柏峰 摄)

泉州市区古城内的老范志大厝,因清代制作老范志万应神曲而闻名。关于老范志大厝的保护发展呼声由来已久,今年市两会,不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继续关注这座具有闽南特色的清代古建筑。

现场走访 墙面出砖入石 房屋达百余间

走过狭长的巷弄,迎面可见老范志大厝墙面上独特的“出砖入石”。“很多游客特地前来参观拍照,还有剧组专程来取景!”老范志的一位后人陈建国自豪地说,他曾自费拍摄宣传泉州文化的两集微电影,也是在这里拍摄的。

老范志大厝位于市区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街,后为桂坛巷。整座大厝由三座五进三开间的大庭院组成,格局几乎完全相同。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侧面墙设门,与各院落相连通。大庭院两侧均建有护厝两排,组成一栋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据介绍,大厝东西向63米,南北向105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房屋100多间,目前该大厝居住着100多人。

记者走访看到,老范志大厝电线管道裸露,存在安全隐患,有些水管也直接暴露在地面上,影响美观。

近年来,老范志大厝的保护呼声不断,特别是墙体脱落等问题,亟待修缮。

泉州市区清代老范志大厝展开抢救性修缮行动

老范志大厝墙面上,保存完好的出砖入石。 (陈英杰 摄)

各界声音 “一屋一品”定位规划 设立古建筑修缮基金

民盟泉州市委员会在此次市两会上提交了《古建筑修缮中的瓶颈问题亟待关注的建议》,提出要“绿色修缮”,整合各方资源,引导产、学、研深度对接,促进传统建筑材料生产工艺的提升和企业的绿色发展;要研究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加强民间古建筑工艺的活态传承,在高校开设相应专业,建立更完整的传承体系。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处理手段,组织人力尽快把民间老工匠及有特殊建筑技能的人的口述或传授视频留下,为后人保存下重要的参考史料;为解决古建筑修缮资金来源问题,建议进一步健全民间古建筑保护法规,科学细化文保资金的运用,设立多元化的优秀传统建筑保护专项基金,切实减轻古建筑修缮的资金压力。

长期关注古城保护发展的鲤城区总工会副主席吴湘霖认为,类似老范志等古民居的用途规划,应从各个古民居、古建筑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产权状况、建筑现状等出发,根据“一屋一品”原则进行内涵定位。“比如获得上级政府立项,与科研院校、研究学会合作,通过建设古民居、民俗、工艺品、宗族文化、民间信仰、名小吃等闽南文化的小型专题博物馆,让游客和市民到一处而观全部。”建成闽南文化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可以采取聘用专职人员、所在社区的五老志愿者、闽南文化爱好者、学生志愿者(双休日和寒暑假)共同管理的模式,管理费用由政府负担;引入非遗文化工作室的,可以由工作室负责日常管理及维护;建成名人纪念馆的,可以由其后代和志愿者联合进行日常管理;设置闽南文化传承展示馆的,可适当吸收一部分志愿者参与管理。部分场地宽裕的古民居、古建筑可作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以此提升古民居、古建筑的社会功能,同时扩大志愿管理人员的来源。

泉州市区清代老范志大厝展开抢救性修缮行动

在老范志大厝的小院看戏,古早的时光又回来了。(潘登 摄)

部门回应 整合周边资源 活化百年古厝

“老范志大厝有两三百年历史,为闽南民居的典型,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加之周边文化资源众多,若打开老范志大厝与九一街之间的大埕、修复大厝的第一进与后院,打通和整理好资源点之间的联系,就能形成泉州传统特色的城市生活文化展馆。”市古城办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老范志大厝修缮项目已经启动,老范志大厝的产权情况调查基本完成,正在制定产权收储方案,概念设计方案也同时开展。通过抢救性修缮行动,制定古大厝保护方案,提出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措施,完善古大厝内部配套设施,提出古大厝展示对策,整合周边景观的文化资源,焕发古城古建筑的活力。该项目的实施,将给其他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起到示范性作用。(记者 殷斯麒)

古城双修

“七个一”工程

一园(小山丛竹公园)

一区(龙头山片区)

一河(八卦沟)

一街(西街)

一路(中山路)

一厝(老范志大厝)

一站(旧车站)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稳居第一丨中国人寿2023年总保费、内含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