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邹自振:“汤学”专家为闽剧修史

邹自振。 受访者供图

上个月,福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闽江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邹自振,到苏州参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演出2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作为戏曲研究者,他对闽剧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邹自振1949年出生于甘肃武都,8岁那年母亲去世,他跟随父亲来到福州,在爷爷奶奶身边读书。他的少年时光在上杭路江西南城会馆度过。他常常跟着奶奶看戏,《荔枝换绛桃》《甘国宝》《贻顺哥烛蒂》等,让他从小就感受到了闽剧的魅力。

19岁那年,邹自振离开福州到了江西,当过知青、工人。1977年,他考入江西师范学院抚州分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开始接触明清诗文与戏曲。

被誉为“中国戏圣”的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今抚州)人,身在抚州的邹自振开始专题研究汤显祖。他先后出版过《汤显祖综论》《汤显祖与明清文学探赜》《牡丹亭评注》《邯郸记评注》等,还主编过《汤显祖戏曲全集》《汤显祖研究书系》等,成为国内“汤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1998年,49岁的邹自振作为人才引进到福州,任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并入闽江学院)古代文学教师。从那时起,他追寻记忆中的闽剧唱腔,开始研究闽剧艺术。

闽剧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将“闽班艺术”命名为“闽剧”是在1924年,到今年刚好100年。邹自振说:“1924年,祖籍长乐的郑振铎将《紫玉钗》剧本送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名以‘闽剧’,取代了‘闽班’,这是闽剧名称第一次面世。”

为传承闽剧艺术,2008年,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邀请邹自振领衔,带着戏剧界、文史界的专家编写《闽剧史话》,后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闽剧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闽剧艺术特征,从学术层面对闽剧作了客观、公正的梳理与归纳。

邹自振还参与审定了《闽剧文学鉴赏》《明清福建文人戏曲研究》《闽剧史稿》《闽剧史论》等书稿并推荐出版。

退休后,邹自振成为闽都艺术传播的志愿者,和福州闽剧院名演员林颖合作,在福州电视台推出《闽剧芳华》系列讲座,并通过讲座、论文等介绍、研究闽剧。(记者 顾伟)

责任编辑:唐秀敏

相关阅读
关键词: 邹自振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编写农业防洪减灾科技服务手册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