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上周,记者采访了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福州评话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时下福州评话界辈分最大的大师毛钦铭。

毛钦铭已91岁高龄,仍心系福州评话,去年还创作了新评话作品《双杭七洲》。

“优秀的评话演员喜欢观察世间百态”

毛钦铭出生在苍霞洲一个搬运工家庭。17岁那年,他拜“评话三老”之一的苏宝福为师。那时,一个好的评话演员,一晚上可赚一钱金子,或用一包大米(160斤)代替,是很不错的收入。

经过3年学艺,毛钦铭能够上台表演。此时,迎来福州解放,至今他还记得自己上台表演的第一本书目叫《华德寺》,讲述的是《闽都别记》里的一个故事。1949年,毛钦铭进入福州市评话协会,1960年进入福州市曲艺团。

不少福州评话书目,采撷里巷新闻逸事,反映乡土人情风貌。毛钦铭说:“优秀的评话演员都喜欢观察世间百态,那时台江有许多手工作坊,我喜欢观赏这些店铺的老板、伙计、工匠待人接物的方式,关注他们说话间的神态,从中汲取表演素材。”

“要成为评话名角必须多读书”

从艺至今,毛钦铭自编自演的传统、现代书目有近百本。他上世纪五十年代说的《一箭仇》等武侠书目和《东周列国志》等历史书目,六十年代说的《苦菜花》等革命题材书目,七十年代说的《智取生辰纲》等水浒书目,大都是他看书学来的。

毛钦铭说:“要成为老百姓喜欢的评话名角,必须多读书(包括连环画)。拿本书来读,先读熟了,一遍不行,两遍,还不行,三遍、四遍,从不懂看到懂,从浅读到深读。现在年轻的评话演员都说演出的脚本少,没‘米’下锅,其实早先的评话演员大都靠自编书目上台表演。”

评话离开“虾油味”

再好也是“白开水”

毛钦铭告诉记者,评话演员的表演有两类,有剧本的表演叫“崭底”,无剧本的表演叫“扮底”。他讲的评话,大多是在家看书后,在脑子里编成评话,上台就讲,即“扮底”。

在“扮底”表演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早先说书是平淡的白话,便开始有心收集福州方言中的谚语、歇后语,增强了说书内容的趣味性。

提到毛钦铭的作品,多数人会联想到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表演的评话《千金买骨》《桐油煮粉干》。毛钦铭说,这两个作品观众喜欢,主要原因是“虾油味”重。福州评话如果离开了“虾油味”,再好的故事也是“白开水”。

说书人一钹一扇,谈古说今。毛钦铭65岁才从福州市曲艺团退休,他在评话舞台上的表演坚守到80岁。

毛钦铭说:“目前,我正式和非正式的徒弟有10位,其中刘宜威等人多次获得省级曲艺汇演金、银奖,成为福州评话舞台上的台柱子。我虽年过九十,但仍想为评话艺术的传承尽点力。”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5•8人道公益日 | 【项目推介】“爱·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