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烈日下 这群乘风破浪的“弄潮者”

技术人员将采集到的海水样本进行专业分装。记者 张笑雪 摄

福州日报记者 张笑雪

每年4月至6月是福州海域赤潮高发期。近期,随着海区水温升高,赤潮发生几率加大。如何密切监测赤潮,保障渔业生产安全?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的“弄潮者”已经在海上忙开了。

日前,记者于上午7时赶到连江黄岐半岛奇达村码头,与提前一天入住渔村的技术人员汇合。大大小小的监测设备搬上渔船后,我们随船驶向大海,共同开启烈日下的赤潮“追踪”之旅。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凭船远眺,一面是层峦叠嶂,一面是碧海蓝天,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的高工李正华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从登船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忙活采样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什么要监测赤潮?赤潮究竟有哪些危害?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正华娓娓道来。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出现时,大片海域会呈现一片片红色或褐色等颜色,给周边海水养殖业和渔业造成损失。

“赤潮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一些鱼类的死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出来的毒素还会在贝类体内堆积。如果这些贝类不慎被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李正华说,到目前为止,福州海域今年总体状况较好,海面没有发生大面积赤潮。

去年夏季,监测到赤潮将要来袭,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立即上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渔民们连夜将养殖的鲍鱼网箱下沉到海面4米以下,成功躲避了漂浮赤潮藻类的侵袭。此举不仅避免了养殖户的损失,还为海产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看似平凡的工作,却关系着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李正华此行要做的,就是和同事一同驶往6个监测点,对海水进行采样。

甲板上与烈日正面“较量”

上午8时许,太阳越来越炽烈,大家纷纷穿上防晒衣。由于采样工作必须在船两侧取水,李正华和同事无法进船舱避暑,只能和烈日展开正面“较量”。

“今天的甲板还好是水泥板,如果是铁板,我们就成了‘铁板烧’。”一同出海的技术人员郑启旺打趣说,在海上衣服基本来不及汗湿,因为汗一出来就被太阳蒸干了,出海归来,后背上的衣服经常结出一层硬硬的盐。

每年4月至6月是赤潮的高发期,一周两次的出海采样“雷打不动”。这期间大多是高温酷暑天,而相较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他们宁愿选择冒着烈日。

“为了保证安全,我们一再提醒出海人员要避开恶劣天气。知道为什么要清晨出海吗?”随行的技术中心实验检测室主任翁蓁洲告诉记者,海上的天气状况变幻莫测,根据当地渔民经验,晴天时上午一般风平浪静,到了下午,海面状况往往会复杂起来。为了保证出海安全,监测人员一般在出海前一晚就住进渔村,确保第二天一大早就能出海。

“海上空气好,乘风破浪的感觉也不错。”对于下班之后还要时常赶赴海边的李正华来说,乐观是最好的“解乏神器”。话音未落,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海水溅落在他的眼镜上,他眯起眼睛,继续埋头分装海水样本。

17年出海采样500趟

海上航行2个多小时后,渔船来到最后一个采样点。李正华走到船边,娴熟地把取水玻璃罐探进海水里,取回海水后,马上制作海水样本。郑启旺则将取上来的浮游生物拖网放入一个大盆中,接着用水不停地冲刷,采集附着在上面的生物样本。

取水、制样、冲刷……如此循环往复的工作李正华今年已经做了20次。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赤潮“追踪者”,而这一追就是17年。17年来,他始终坚守在赤潮监测一线,往返穿梭于福州海面的重点养殖监控区,出海采样多达500余趟。

17年间,实验室的检测设备数次更新换代,但海上采样的基础工作依旧必须由人工完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原来半个月出海一次的频率,加密到现在的一周两次。

目前,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在连江重点养殖监控区布设8个站位,为振鲍1号、振鱼1号等养殖平台及其他渔业生产提供赤潮监测服务。

“看!都结晶出盐了。”临近中午,历时3个多小时,李正华和同事顺利完成了连江黄岐半岛附近6个点的海水采样。此前一直忙着海水样品制作,此时,李正华才发现,之前没顾得上擦拭的眼镜片上的海水已结晶。在“弄潮者”的一片欢笑声中,渔船驶向港湾。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普聚金融服务 惠及千企万户 ——福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