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观澜·福见 | 我在木兰陂颂安澜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至今仍发挥作用。

东南网11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文 林熙/图)木兰溪,从戴云山脉的茫茫群山中发源,贯穿广袤的莆仙大地,注入兴化湾入海,哺育着300多万莆田人民。

距木兰溪入海口25.8公里处,木兰陂拦溪矗立。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历经20多年、2次失败,终于在1083年建成,凝结着古人治水的决心和智慧,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挡潮、引蓄水等作用。

从木兰陂沿溪而下10公里,“木兰溪治理展示馆”静卧溪畔,讲述着最近20多年来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治理实践。曾经的水患之河,如今已成为清波安澜、润泽莆阳的幸福河。

相隔近千年,木兰溪上,古人与今人水利智慧的结晶遥遥相望。

梦想启动那一年

展示馆距离木兰溪一期防洪工程张镇试验段奠基点仅150米,这也是吴俊伟最初参与治理木兰溪、建设防洪工程时的工作地点。

吴俊伟是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他的家就在木兰溪畔,上下班,他常常骑自行车沿着堤顶绿道往返。吴俊伟说:“看着堤旁多姿多彩的花木、自由飞翔的鸟群和堤上休闲锻炼的群众,心情十分舒畅!”

20多年来,吴俊伟和同事们把青春留在了守护万民的防洪工程一线工地,也见证、享受着越来越美好的木兰溪畔生活。

在20世纪90年代,木兰溪两岸只有平均1米多高的土堤。

木兰溪上下游落差大,河道狭窄、弯多且急,感潮段海水常常上溯。吴俊伟记得,每当遇到溪水泛滥、海潮顶托、城区内河汇水“三碰头”,低矮的堤坝根本无济于事,低洼的莆田城区就成了滞洪区。“一到此时‘跑大水’(洪水来时逃生)已深深刻进木兰溪下游沿岸群众的记忆中。”

1996年,吴俊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时单位叫“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筹建处”。“全单位只有13人,同事常开玩笑说不知能否‘筹建’成功,也许很快就散伙分流到其他单位了。”吴俊伟回忆说。

因为,防住木兰溪洪水这个梦想,莆田人民盼了太久,久到几乎不抱希望——由于技术复杂、所需资金巨大、沿岸人口密集等难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木兰溪治理工程曾5次规划、2次上马,40多年来都无果而终。

直到1999年。

1999年10月,超强台风侵袭莆田,木兰溪沿岸一片汪洋。在受灾严重的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时任代省长习近平说:“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这句话,就像给了我们一剂强心针!”吴俊伟说,工程启动从此进入倒计时。

其实,在习近平担任省委副书记主管全省农林水工作时,木兰溪治理工程方案论证报告,就已摆在他的案头。

针对木兰溪下游软基河道、弯多且急、冲刷剧烈等自然条件,经过一次次设计、优化、论证,水利部门决定采用“裁弯取直、新挖河道”的治理工程方案。

1999年,木兰溪下游防洪一期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施工技术方案出炉。为保障方案可行,时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窦国仁和妻子联袂接受了国内首个“软基河道筑堤”“河床抗冲刷”物理模型课题。同时,在木兰溪张镇段进行技术试验。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都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1999年12月27日,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正式开工。“那天,习近平同志与6000多名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在现场义务劳动。周边村民听说后,不分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自带工具跑来参加,场面热闹得不得了。”吴俊伟说起当时情景仍十分激动,“莆田人民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告别“洪水不设防”

位于莆田市滨江北路的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吴俊伟的办公桌上常铺着一张地图,详细描绘木兰溪如何蜿蜒穿过莆田大地,而他们又如何在地图上划分出一期又一期、一段又一段的工程,一步步提升着防洪安全标准,再一次次提升沿岸居民的宜居指数。

这已是吴俊伟工作单位成立以来的第10个办公地点。从1999年起,随着工程进展,指挥部也不断迁移。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工时位于木兰溪旧河道旁的办公地点。

“那是在木兰溪张镇段,一期防洪工程的4个标段之一。开工时,周边只有土路、村庄和沼泽地。”他说,指挥部每个人都是带着一顶斗笠、一个水壶、一卷皮尺,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才能从驻地到达工地。

要打赢“裁弯取直”这场硬仗,面对自然条件带来的难题,施工人员经反复研究设计,最终采用“软体排”保护河床、防抗冲刷;用“加筋土工布”强化堤基面,以提高固结、增强堤身;采用“明沟降水法”代替“管井降水法”,将新挖河道的淤泥经技术处理后用于堤防填筑,解决了建筑材料难题。

而最难的,是在新旧河道交叉段,施工如何与水流抢时间。

“新挖的‘直’河道与旧有的‘弯’河道即将合龙时,要在水位最低的时候,抛石阻断水流,挖通新河道。”吴俊伟说,时间窗口稍纵即逝,现场三天三夜没有停工,许多人站着眯一会就算睡过一觉,然后继续赶工。

“领导、团队都敬业得让我感动,拼搏精神激励着每个人!”吴俊伟说,他当时作为标段的现场管理人员,白天在工地,晚上加班研究图纸、整理资料,尽心尽责保障工地质量安全。

在各级领导的关切督促和建设者的奋战下,施工进展迅速。

2003年,木兰溪防洪工程一期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被裁直为8.64公里,堤坝也同步建设完成,第一道难关攻克。

然后,向下一个、再下一个标段“搬家”。12年过去了,吴俊伟和同事们沿着木兰溪畔不断洒下汗水,筑起大坝。

2011年,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全面建成,木兰溪下游的防洪能力从不足两年一遇提升到50年一遇。莆田市主城区“洪水不设防”的历史就此结束,20多万亩平原、70个村庄、近百万人口从此告别水患困扰。

生态之河流向幸福

从水安全到水生态,木兰溪的治理在继续。

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陈桥村,属于木兰溪三期荔涵段防洪工程C2标段的涵坝水闸就坐落于此。

此处离木兰溪入海口仅9公里多,是莆田市内排水量最大的水闸,也是北洋平原最重要的排洪工程。

闸口外,秋日夕阳倒映在宽阔的水面上,成群的海鸥不时扑向水面觅食,人水和谐,美如图卷。

“在这里,总能看到各种水鸟,以前很少见觉得新奇,现在多到已经‘看腻’。”吴俊伟十分自豪,“很明显,水生态好了。”

不仅负责在建的防洪工程标段,水闸管理、堤岸绿道养护也是吴俊伟的工作内容。曾管理过涵坝水闸,吴俊伟对水质变化了然于心。

“多年前,每当内河水需要排出,我们升起水闸,看到又黑又臭的水流涌出时,作为水利人,十分心痛。”他说,现在木兰溪水经过流域治理,水质已截然不同。

当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后,木兰溪开启了全流域治理。关停取缔流域污染企业、完善乡村污水处理设施、连通河湖水系、保护生态湿地、建设城市“绿心”……木兰溪沿岸向更洁净、更美丽、更宜居宜业进发。

“水利建设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在保证水安全前提下,水生态理念贯穿始终。”莆田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吴建廉深有感触。

1999年起,吴建廉就参与到木兰溪水安全、水生态的规划设计。从木兰溪防洪工程到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北洋绿心启动区十里河道整治……他一路见证了水利建设理念从单纯的水安全向水生态升级。

“如今,河道的建设目标是安全、生态、水清、岸绿。”吴建廉说,比如河道护岸的建筑材料,从“硬”质砼砌石转为“软”质生态护岸材料、生态砌块,让水体能够交换,水生植物可以生长,河流中生物自然生存;比如建设时要注意保留两岸树林、开展绿化、建设公园……

在生态指挥棒下接续建设,2017年,木兰溪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从“美丽”流向“幸福”,木兰溪治理继续迭代升级。

“西起濑溪桥,东至木兰溪大桥,木兰溪沿岸将建起一脉三道、四卷七园、六廊多点的‘十里风光带’。”吴俊伟满怀期待,“很快,就能带家人乘坐‘水上巴士’在这片水面绕行,一起看看我们参与建设的这条美丽家乡河。”

“十里风光带”,是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的一部分。

今年5月19日,“木兰溪下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开工。作为全国首批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示范项目、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集成实施,开启了木兰溪治理新征程。

距涵坝水闸约16公里,历经千年的木兰陂,周边早已建成风光优美的亲水公园,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去处。以木兰陂为核心保护区的“木兰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景区”也于今年启动建设,即将迎来更多人到这宋代陂石之上,聆听千年潮音。

木兰溪畔,木兰陂治水先贤们的雕像静静伫立,见证着他们曾为之付出生命的河流,已成为安澜清波的幸福河,而受她润泽的南北洋平原,正向生态宜人、人水和谐、经济繁荣快步前行。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全国首单跨省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长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