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福建:科技创新,高校迸发澎湃动力(2)

三明学院与福建三农新材料公司联合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摄

科研团队以“保育促进产业、产业反哺保育”为目标,探索兰花资源保育和兰花产业发展共赢之路 

兰花保育有“样本” 

东南网7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在今年1月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刘仲健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中国特色兰科植物保育与种质创新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国兰花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福建省花卉产业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重磅奖项的背后,是一群兰花人20余年的痴心“守护”。兰思仁教授介绍说,我国有兰科植物194属1388种,是全球兰属的分布中心、兜兰主要分布区域、世界蝴蝶兰原产地。但由于环境破坏、人为任意采挖等原因,数十年来,野生兰花资源急剧下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把兰科植物列为全科保护。

保育研究成了振兴中国兰花的第一步。从1993年开展资源调查开始,福建农林大学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遵义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海南大学、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启了20余年联合攻关。

通过资源调查,他们在福建农林大学(原生种迁地保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蝴蝶兰核心种质库)、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蝴蝶兰品种种质资源库)等地成立种质资源圃,迁地保存3918个原生种和园艺品种,建成国内最大的蝴蝶兰属植物种质资源库。

这一兰科种质资源库奠定了保育兰花的基础,推动一批珍贵兰科植物资源成功回归野外,有效缓解濒危压力。

稳住了资源,还得利用资源做更大的文章。课题项目组还利用基因技术,厘清兰属、蝴蝶兰属、石斛属和兜兰属系统发育关系,特别是率先突破了兰花基因沉默技术瓶颈,解析了花色、花香调控关键基因,为兰花的功能基因验证和分子设计定向育种提供手段。

“这为进一步推动兰花资源遗传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兰思仁教授表示,通过创新育种手段,目前兰花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而且各项性状指标均大幅度优于传统育种。

以基础研究为引领,他们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但是能否以关键技术支撑产业化体系,从而构建起真正的创新链,找到兰花资源保育和兰花产业发展共赢之路?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教授课题组在国内率先提出“保育促进产业、产业反哺保育”目标。

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牵头成立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的林产业创新联盟——兰花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牵头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蝴蝶兰杂交育种技术规程》,规范蝴蝶兰杂交育种及种苗繁育过程。通过杂交选育,他们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蝴蝶兰新品种30个。根据首次鉴定出的20个香花蝴蝶兰的香味成分,培育出香花新种质11个。

他们创建的兰属繁殖栽培技术体系在国内兰花企业广泛运用。其中应用花期调控技术可使墨兰初花期提前30天,满足春节年宵花需求,为企业增效20%以上;发明蝴蝶兰模块智能化栽培管理系统,实现就地催花,减少因搬运造成的折损,降低成本50%。

以上成果在福建、广东7家示范企业应用,近三年来新增销售额7.27亿元,新增利润1.32亿元。

科研为产业“保驾护航”,项目团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花卉市场兰花领域的格局。

目前国内兜兰主推主栽品种几乎都来自项目团队,其培育的兜兰新品种市场占有率高达85%。

在阿姆斯特丹全球最大的花卉市场,蝴蝶兰品种几乎都是来自中国,其中来自福建的品种超过50%,项目团队培育的蝴蝶兰“钜宝锦绣山河1号”等23个授权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45%。项目团队培育的“红星”等8个石斛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85%。

他们创建了秋石斛盆花和鲜切花生产、保鲜包装技术,现年产石斛鲜切花200多万枝,年种植石斛盆花280万盆,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等。

根据统计,课题组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上海、江西等8省市区,新增销售额32.7亿元,新增利税4.1亿元。还有9968户农户进行兰花生产,新增就业岗位2337个。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我在马尾挖到‘宝’了!” 台湾设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