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产业快讯
分享

夜深人静,与父亲的一通视频电话褪去了冷志斌工作一天的疲惫,父子俩享受这温馨的时刻。在父亲断断续续的叙说里,他仿佛回到了那个只有黑白两色记录的年代。

冷志斌的父亲名叫冷寿再,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是一名老筑港人。1971年,随着筑港事业逐渐掀起高潮,21岁的冷寿再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成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三队的一名砌坡工。四十多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先后参建了多个港口建设工程,近至大连、青岛,远至利比亚,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

记忆中,父亲总是背着母亲用粗布做成的铺盖,一走就是大半年,所以小时候,冷志斌对于父亲没有过多的印象,“馋嘴”的他唯一记得的就是父亲每次回家带回来的各种海鲜和零食。后来,从老家屋子里父亲满墙的荣誉证书和母亲零零散散的话语中,冷志斌才慢慢拼凑起来父亲的形象。

在那个施工条件极差的年代,钢筋、模板、大块石基本都是靠肩扛,混凝土也是用小推车一车车地运送。施工现场,打桩的、挑担的、背扛的……热火朝天,“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的口号响彻云霄,小推车咯吱咯吱地唱着欢快的小调穿梭其中。海水如刀割一样打在脸上,手脚也被潮水泡得发皱,冷寿再和工友们谁都没有丝毫怨言和杂念,只是尽情挥洒着汗水,与海浪搏斗,其乐无穷,一心只为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施工任务。

晚上,冷寿再和工友们一起挤在冬不御寒、夏不避暑的帐篷里,后来条件慢慢好了,才住上了石棉瓦房和砖房。一天下来,体力消耗甚大,全身酸痛不已,但他内心却格外敞亮、充实,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推一车混凝土,就多一丝战胜不可能的希望;多砌一块砖,就离完成既定任务更进一步。

“那个年代,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的精神状态绝对是一流的。没有怨言,没有计较,有的只是一颗红心,一个信念。”谈起那段劈波斩浪的岁月,冷寿再的眼里闪着亮光。

在冷志斌前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有几分疏远和陌生,直到后来自己参军离家,又有了女儿,才慢慢读懂了父亲。1998年,追随着父亲的脚步,退伍后的冷志斌加入了筑港队伍。和无数的筑港人一样,哪里有需要,他的脚步就走到哪里。工作二十几年来,他先后参建了水工、市政等领域多个项目,在父亲奉献一生的地方燃烧着自己的青春,追寻和坚守着那份筑港人的初心与信念。

时代已掀过黑白,展开色彩斑斓的全新一页。视频那头,岁月已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在冷志斌的脸上留下了皱纹。他想开口对父亲说点什么,但他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用说。只要踏着父辈们走出的路接续奋斗,干好工作,便是对父亲最好的致敬。(李依)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港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