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产业快讯
分享

盛夏时节,涪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江面波光粼粼。在影影绰绰的光影中,一群头戴安全帽、身着蓝工装的中交建设者施工正酣……

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承建的重庆双江航电枢纽工程船闸工程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是涪江干流重庆境内五级梯级中的最后一级。建成后将联通四川遂宁和重庆潼南,与嘉陵江干支相通,进一步畅通涪江“黄金水道”,有利于推动川渝地区互联互通,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重现涪江繁荣水运景象。

然而,在深达30米的基坑中,右岸侧有个异常陡峭的边坡屹立在施工现场,近乎垂直,让人望而生畏。如何做好施工期边坡监测,是项目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机器振动及开挖对原有山体土层造成了一定影响,如遇雨季或其它情况,边坡存在坍塌的安全隐患。而且边坡的安全监测对船闸施工期以及后续运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总工程师高文焕介绍道。 

“不就是个边坡监测嘛,给我一台全站仪就能搞定。”测量班长侯乐自信满满地说道。高文焕指着现场的边坡,又拍了拍侯乐的肩膀说:“不可掉以轻心啊,这个边坡总长度长830余米,最大高度达30米,监测点位少说也有几百个。用全站仪测量费时费力不说,测得的数据也不见得精准。”面对如此庞大的监测点数量,整个技术部的氛围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要是能有个机器人来监测就好了。”技术主办孙俊儒喃喃自语道。看似一句玩笑的话,却触发了高文焕的灵感,“既然人工监测难度大,那我们就用智能的监测手段。”

高文焕带着想法,立即组织项目团队开始行动,经过借鉴以往使用智能监测系统监测边坡的案例、与专家进行论证、多次进行实地测验并反复核算后,最终引入AI测量技术。

AI测量技术就是在施工现场布设一台AI远程测量摄像机,它的数据定位采集原理与全站仪类似,根据相邻两次监测点图像变化情况,分析该监测点的稳定情况,可实现对边坡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以及预警功能,具有全天候、全范围覆盖监测功能,相当于在施工现场安放了一双“电子眼”。监测数据可通过网络上传到终端,项目技术人员坐在电脑前就可实时进行边坡监测。

为保证AI远程测量摄像机测量精度,高文焕组织测量人员,通过现场设置控制点,全站仪与AI摄像机对测试点进行放样校核等方式,将AI测量摄像机与徕卡全站仪监测数据进行比对。

“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这‘电子眼’很给力啊,完全不输人工监测。”侯乐一边读着数据,一边开心地说到。“太好了。”高文焕听着读出的数据,脸上不禁流露出喜悦的笑容。“有了这先进的监控手段,不仅能给我们的测量人员省时、省力,还能保证人员安全以及测量控制精度,真可谓一举多得啊。”(闫金龙)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