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 > 新闻中心 > 海峡图库 > 福州图说 返回海峡图库首页
闽侯大山里的别样“元宵”
1/5

正月初五,是闽侯廷坪乡南充村的“元宵节”;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升国旗、奏国歌的“初心”教育——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2月23日讯(海都记者 陈恭璋/文 肖春道/图)在距离福州市区一百多公里的闽侯大山里,有一个叫南充的小村子,全村三十多户、两百多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是该村的“元宵节”,这一风俗延续已久,就连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解释不清楚其中的缘由。今年的“元宵节”,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升国旗仪式,他们说,“要教育子孙,富裕了不要忘本。”

当天早上7时许,五六十位村民聚集在宗祠前,人群中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刚蹒跚学步的孩童。村民陈尔砚将叠放整齐的五星红旗系上,随着国歌声响起,陈尔砚拉着绳子,在村民们的注目下,将国旗缓缓升起。升旗一结束,村民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村民心中的“带头人”、70多岁的陈尔枝感慨:因地处闽侯县最北的乡镇廷坪乡,过去,南充村极其贫穷,为了吃盐巴,他和村民要挑一两百斤重的稻谷、跋山涉水三四天到县城换盐巴;改革开放后,凭着两三代人的努力,村民们现都在城市扎了根,形成了“城里过年,山里过元宵”的习惯。而一年一次的“元宵节”,变成了村民的大聚会。“借这个时机举行升旗仪式,是为了告诉村民们,生活富裕了,不能忘本,不要忘记党和国家的利民政策。”

大聚会时,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谈起了过去四十年的奋斗史:1984年,他们自己打工筹钱,把20根、每根重达800斤的电线杆扛上山,让村里第一次通上了电;1987年,靠着锄头,他们挖出了第一条连接外界、可通车的土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又集资在宗祠旁建学校,自己出钱聘请教师……2010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南充村终于通了水泥路,3公里,耗资100万元。不过,因村子处于路网末端,它成了断头路。老当益壮的陈尔枝说,现在,他心里还在谋划更为平坦的公路,可大大缩短村民进城、回家的距离,并且和周围大村庄连接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村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无论村子怎么发展、村民如何富裕,我们都不能忘本。”陈尔枝再次强调。

1/5

陈尔枝(中)和村民谋划修一条新路

来源: 海峡网

2018-02-23 10:18

责任编辑:李牧晨
关键词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