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分享

明天,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就要开锣了。这将是一场无比激烈的“竞争”。多个省份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考研报名的火爆程度更甚去年,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去年有超过200万人报名,较上一年猛增13%以上,创了历史新高。

与逐年攀升的报考人数成正比的,是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增长的招生计划。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58.98万余人,较2011年增长了近10万人;这一年,全国在学硕士生规模达163.90万人。

这些日益增长的数字也让舆论开始担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现在的研究生是不是太多了?

研究生真的太“多”了吗?当然不是!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我们的社会在飞速运转,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研究生扩招可以说是顺应形势的必然之举。而所谓的研究生太“多”了,其实更多的是研究生招生的结构性问题,反映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还有待加强。正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所说,“专业的划分不够合理,不能准确反映就业市场的需求,某些高校甚至在一些资金师资都投入较低的专业上不断扩大招生。”

实际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在不断调整,以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将硕士招生一分为二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就是其中一项重大调整。顾名思义,学术型硕士侧重学术理论研究,而专业学位硕士则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正是由于这种划分,在大学本科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分流”作用也愈发凸显出来:可以利用考研的机会对人生进行再规划、再定位,期望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可以选择学术型硕士乃至继续读博,而打算在专业上有所精进的则可以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但是,目前由于专业设置、导师质量和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一些学校的硕士生培养“学术型的不够学术,专业型的不够专业”。我有一位在高校执教的朋友表示,最主要还是专业设置的问题。新专业的设置要经过重重审批,耗时较长,一些过时的专业又不能及时退出,导致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过于陈旧,脱离实际。

面对这些问题,教育从业者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其包括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立德树人、优化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在我看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该把握好“松”和“紧”两个度。“松”,即“松绑”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审批权,将此项职权下放给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从事前审批转为事中和事后监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实际就业需求来灵活设置和增减相应专业,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紧”,即严把质量关,这既包括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包含导师的指导质量,进行严格考核,收紧出口环节,提高硕士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把握好了这“一松一紧”,研究生教育或将能够“大而有当”。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民进党拟收“战争税”、台军在金门打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