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时政新闻
分享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 说一说《大观茶论》白茶篇中这八个字

《大观茶论》“白茶”篇章共133字,千年前的“白茶”未必指的是今天的白茶,但这133个字,从“白茶”的外形、生长环境、珍稀程度、蒸焙技艺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可谓是字字珠玑,有诸多可供参考之处。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 说一说《大观茶论》白茶篇中这八个字

▲这一次寻访野生菜茶的范围正是在建瓯、政和、屏南三县交界处一带。(图片提供:张陈勇)

其中“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这八个字,更值得说一说。近期寻访了政和、屏南一带的茶园,千年之前,这些地方也是北苑茶产区的范围之内,距离北苑核心区凤凰山茶园直径距离不过三五十里。

转转走访的这些茶园,都是野生或野生经后期打理过的茶园,生长的都是群体种菜茶。无论制作技艺有过什么变化,茶树还是一样的茶树,一千多年来,它们生长在深山之中,生生不息。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 说一说《大观茶论》白茶篇中这八个字

▲野生茶树,即便是在岩缝中长出,也是随遇而安,生机勃勃。

“崖林之间”,这四个字值得好好琢磨。

崖为高地侧面,走访的政和县这座茶园,海拔1100米之上,山顶为整座巨石,海拔为1208米。坐西北望东南,是为“阳崖”,《大观茶论》里说:

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资阳和以发之……

高山之上,阳光充裕,不仅促进茶树良好生长,而且还能让茶叶的内质“滋长得其宜”。

在崖面岩石之间,野生着众多“三不知”群体种茶树。雨季有清水浸润而过,非涧非泉,靠天赏赐。这也是对环境的很高的要求,靠“天水”滋养,方出“神品”。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 说一说《大观茶论》白茶篇中这八个字

▲因为只靠“天水”,所以茶树更加根深蒂固,扎向深处。岩石上覆盖的青苔可以为茶树保留更多的水分。

林则一定需有竹,不能仅仅只有高大的树木。因为竹林更为通透,通风条件好,一年四季,风霜雨雪都能与茶树充分接触、交融——

“野韵”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崖林之间”,细究起来,是有许多特定条件的。符合高标准的野生群体种菜茶茶园,这些年来,确实所见不多。

“偶然生出”更没有那么简单。

天生地养的菜茶,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无论是风吹过的种子还是鸟叼走的种子,落在哪里就生长在哪里,因为环境的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外形、口感特征。比如说,有叶形似柳叶的或竹叶的,有嫩芽叶呈紫红色的或翠绿的,有春分前后萌芽的也有立夏才萌芽,有滋味鲜爽的也有苦涩的。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 说一说《大观茶论》白茶篇中这八个字

▲屏南县白水岩茶庄园内具备典型特征的凤茶芽叶。

在闽东北一带,凤茶是最为典型的有性群体种菜茶品种,具体特征为:小乔木型,中叶类,迟芽种。植株高大,分枝中等,分枝稀疏,树姿半开张。叶型细长,叶尖渐尖,类似柑橘叶,叶色浓绿。春芽萌发期在4月中旬,一芽三叶期在4月下旬。发育密度稀,绒毛较少,幼嫩芽叶呈紫红色。

政和县的一位老茶人还说,当地有种俗称“野蝴蝶”的品种,只长一芽二叶,形似蝴蝶,芽叶成熟后,犹如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 说一说《大观茶论》白茶篇中这八个字

▲高海拔地区,有时候茶树发芽时节,依然要经受风霜的侵袭。但也经受历练,方得更多茶真味。

“偶然生出”的茶树,即便是在同一区域,也各有不同。有时候在一批茶中,竟然能找出20几种不同外形的茶。

不同特征的菜茶品种,古人早有进行梳理。宋代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茶名》就写到:“次曰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类柑橘之叶……四曰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乳。”

据说:

现在已经有数百种菜茶被命名了!华丽转身,是为名丛。

偶然生出,“非人力所可致”,这也正是野生群体种菜茶带给人的魅力。个人感觉有两个点是在品鉴中可以注意的:野韵在每一冲泡中是如何渐次呈现的?茶汤的丰富性是要重厚度还是层次感?

最后一个问题:群体种菜茶,你称它为贡眉、小白、土茶还是什么?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 说一说《大观茶论》白茶篇中这八个字

▲登山的石阶,是历代茶农们辛劳打造出的。开路不易,登山不易,做出一杯好茶更不容易。

注: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白茶大观”(WhiteTeaGrandView),作者黄转转,热心茶友可关注“白茶大观”公众号交流白茶鉴品体验。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时政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科技融两岸 携手创未来 第七届两岸基层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