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社会新闻
分享

国际学术期刊《PeerJ》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贵州盘州发现的一种2.44亿年前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盘州暴鱼。其引人瞩目的驼背体型,在疣齿鱼科中尚属首次发现。

盘州暴鱼体长26厘米,代表了疣齿鱼科最古老的化石新证据,也是暴鱼属在贵州的首次发现。盘州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揭示了过去不为人知的疣齿鱼科生态适应多样性,更新了人们对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的认识。

“基干新鳍鱼类在三叠纪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化石证据。”徐光辉研究员介绍,疣齿鱼科鱼类是三叠纪体型最大的一类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体长可达65厘米,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过去,疣齿鱼科鱼类主要发现于欧洲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以疣齿鱼属为代表。近年来,疣齿鱼属的近亲,即暴鱼属,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发现揭开了疣齿鱼科鱼类生态多样性的神秘面纱。

研究发现,盘州暴鱼进化出与之前发现的云南暴鱼及其他所有疣齿鱼科鱼类不同的生态适应,展现出更为“粗犷凌厉”的一面:具有粗大肥胖甚至有些驼背的身躯,满头密布较为粗大的瘤点,上、下颌口缘分别有五颗向前伸的大龅牙,口内还有硕大的研磨齿,令猎物不寒而栗。

从功能形态上分析,盘州暴鱼比其他疣齿鱼科鱼类的游泳速度都要略慢,但其游泳平衡性能更好,有利于在海底岩礁等复杂的环境下运动和捕食。在食性方面,盘州暴鱼更倾向于捕食底栖、游泳速度较慢、带硬壳的腹足类和双壳类等猎物,而不是追逐捕食游泳速度较快的鱼类和头足类等。盘州暴鱼的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一个成熟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早期的华南海已经建立起来。

徐光辉介绍说,通过分支系统学研究表明,驼背体型在三叠纪新鳍鱼类中平行演化了四次,除了盘州暴鱼外,分别独立出现于波尔兹鱼目、伪比肯鱼科和拱鱼科鱼类。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端焰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盘州暴鱼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中方代表:奉劝相关国家遵守世卫大会决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