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社会新闻
分享

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藏着苏州人多少儿时记忆

浦桂男在新庄社区摆摊修棕绷。张健摄

“栀子花、白兰花!”“削刀——磨剪刀!”“箍——桶——哦!”……对于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来说,夏日里,这些吴侬软语的叫卖声是儿时最难忘的回忆。当记忆中的吆喝声在耳边响起,往事一下变得鲜活起来。

本期淘淘帮,记者顶着烈日走上街头,寻觅那些曾经熟悉的吆喝声,听一听吆喝人生活中的温情故事。

78岁阿婆图开心叫卖白兰花

时间:上午10:00

地点:道前街

夏季,街头叫卖的白兰花、栀子花是爱美姑娘们的最爱,买一朵佩戴在胸前,幽幽的香气能带来一天的好心情。而卖花的阿婆们,也成了一道街头风景。

在道前街的一家咖啡店门口,一位老阿婆坐在台阶上,衣着朴素,面前的盘子里放着白兰花、茉莉花。见到路过的人,她会轻轻问上一句“白兰花要 伐?”虽然没有大声的叫卖,花香却已经吸引了一大拨人。阿婆叫朱水娥,家住虎丘,今年已经78岁了。朱阿婆说,自己家几代人都种花,她也和花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村里种花的人少了,她却舍不得,从10年前开始出来卖花。每年5月到9月是白兰花的花期,朱阿婆总会挎着装满鲜花的篮子,出现在道前街一带。“每天早上5点起来摘花,然后坐公交车到闹市区,卖到下午3点左右回家。”阿婆说,卖花是小本生意,不图赚钱,只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图个乐。

35年来他带着蝈蝈走“江湖”

时间:上午10:00

地点:道前街与东美巷口

一到夏季,熟悉的蝈蝈叫声就会出现在苏州街头。一个个装着蝈蝈的竹笼子紧挨着,串连在竹竿子上,上百只蝈蝈鸣叫的声音此起彼伏,叫出了夏天的热闹。

在东美巷口,一辆驮着上百个竹笼子的自行车停在路边,蝈蝈们叫得正欢。摊主叫赵海柱,今年56岁,来自河北,来苏州卖蝈蝈已经有35个年头了。每年6月初,赵海柱就会带上家乡的蝈蝈,乘火车来苏州,推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兜售,一待就是两三个月。

卖蝈蝈不需要叫卖,蝈蝈们嘹亮的叫声就是最好的吆喝。听到蝈蝈叫,很多路人围上来询问价格。“苏州人把蝈蝈称作‘叫哥哥’,喜欢在夏天养一只在家,只要每天喂它一点毛豆就行,听它叫得欢快,酷暑也变得有趣起来。”一位“老苏州”来买蝈蝈,一下就要了两只,说起养蝈蝈的经验,滔滔不绝。赵海柱说,以前村里起码有百八十人在全国各地兜售蝈蝈,如今只剩下十几个人还在坚持,他是其中之一,“之所以每年来苏州卖蝈蝈,一是为生计,二是喜欢这座城市。”

小伙挑担卖莲蓬为生活奔忙

时间:上午10:30

地点:养育巷

七月,莲蓬成熟的季节。在苏州街头,总能见到挑着担子的小商贩叫卖,论个卖莲蓬。路过的人忍不住会停下脚步,买上一把,一来图个新鲜,二来是回忆一下小时候的味道。这一抹绿色,让夏日里刺眼的阳光都变得柔和起来。

在养育巷的一处店铺门口,挑着担子卖莲蓬的小伙子,正坐在台阶上乘凉。担子上,一把一把捆扎好的莲蓬碧绿水灵,格外诱人。小伙子姓王,30岁出头,来自山东,十几年前来苏州谋生,专做走街串巷的生意。“夏天卖莲蓬,冬天卖烤地瓜,为了养家糊口,辛苦点不算什么。”小王说,老家也种荷花,但主要是为了卖莲藕,来了苏州后,他发现苏州人爱吃莲蓬,于是干上了卖莲蓬的买卖。

夏天卖莲蓬是一件辛苦活。每天早上4点多,小王就出门了,搭车赶到东山采购两筐新鲜莲蓬,然后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到市区,开始走街串巷叫卖。顶着大太阳卖莲蓬,身上的衣服经常是湿透的,但是小王很乐观,“生意好的时候,一上午就能卖完,回家看到老婆孩子的笑脸就不觉得累了。”

修棕绷摊“驻守”小区几十年

时间:上午11:00

地点:虎丘街道新庄社区

“修棕绷,阿有坏个棕绷修啊?”对于睡棕绷床长大的这代人来说,这样的吆喝声再亲切不过了。夏天,老苏州人喜欢坐藤椅、睡棕绷床,祛暑又清凉。但是,物件老了,难免有损坏,这时听到修棕绷的吆喝声,格外欣喜。

在姑苏区虎丘街道新庄社区,有一个修棕绷的手艺人定期会来小区出摊,为居民们修修补补,至今已经几十年了。他叫浦桂男,今年73岁,他20岁拜师学艺修棕绷、做藤椅,一辈子都没有转行。在小区的树荫下,浦桂男用四把椅子支了一个简易的摊位,居民们拿来需要修理的棕绷床垫,他就开始默默干活,慢慢地穿棕引线,除旧换新,加密旧的棕绳。

其实,浦桂男住在太湖边,来新庄社区摆摊,需要早上五点多从家里出发,转两趟公交车才能到。虽然来一趟不容易,但是只要有预约,浦桂男总会准时赶到社区。“现在,年轻人很少用藤椅和棕绷床,但是老人们喜欢,用旧了也舍不得扔,所以我还会坚持下去。”浦

桂男说。

一杯爱心凉茶

一喝就是四年

时间:下午2:00

地点:吴中区东山镇

入伏后,苏城的天气热到让人烦躁。这时候,很多人会想起小时候街头的凉茶摊:一位阿婆守着一个小摊,摆着几杯晾凉的茶水,路人口渴了,花一毛钱就能喝上一杯,十分解暑。

在吴中区东山镇,银湖街街头就有一个免费凉茶摊,开设至今已经有四年了。凉茶摊是谁开的?一位90后姑娘,她叫柳倩楠,是东山茶厂的总经理。这个凉茶摊每天早上8点出摊,晚上6点收摊。夏天喝绿茶最解暑,柳倩楠不计成本,拿出自家的茉莉碧螺春,一个月下来要用上四五斤茶叶,光茶叶成本就上千元。天气热,来喝凉茶的人多,一缸子茶水很快就见底了。

四年来,喝过这杯凉茶的人很多,有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建筑工人,遍布各行各业。有老人赞这杯凉茶味道好,“茶水里带着一股茉莉花香,解暑又好喝。”听到大家的感激话语,柳倩楠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一句话,“尽管是不求回报的事,但其实一句谢谢,就是最好的回报!”

老箍桶匠坚守手艺60多年

时间:下午4:00

地点:金阊街道阊门内下塘

“箍——桶——哦!”箍桶匠的叫卖声,存在于不少老苏州人的记忆中。如今,这样的叫卖声已经听不到了,但是在姑苏区金阊街道阊门内下塘339号,有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箍桶店,79岁的箍桶匠翁根林仍然在坚守着老手艺。

翁家制桶的技艺是祖传的,由于牌子老,技术过硬、价格公道,在街坊邻里间颇有名声。作为家中长子,翁根林10岁就跟随父亲翁万兴学起了制木桶的手艺,并与父亲一起走街串巷箍桶。翁根林与箍桶打交道60多年,技术越来越纯熟。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盆桶用得越来越少,但是翁根林放不下这门老手艺,于是在阊门下塘租了间门面,开起了木桶店,专门制作泡脚桶、洗澡木桶。

翁根林说,现在苏州做这行的不多了,但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优质“售后服务”,一旦有顾客要求修桶、加箍,他一定漂漂亮亮地完成任务。这个朴实的老人不求回报地付出,为了这门技艺费尽了苦心。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找一位传人,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庄婷婷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新打造12条敬老爱老城市公共汽电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