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日前,北京市推行两年多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形成的一组数亿条大数据显示,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不仅未对通勤高峰产生压力,反而有效填充了通勤低谷期的公交载客量。

“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累计发卡超过1亿张,其中全市养老助残卡发行量累计已突破400万张”,原本是一条普通的市政新闻,却因为新闻中夹带的一条老年卡的大数据信息而引发外界关注,从中也可窥见人们对“老年卡出行挤占高峰期交通运力”的刻板偏见之深。

城市为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乘车、游览的优待,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正在被完善。就像这次北京相关数据所展示的,北京市的养老助残卡对办理人群的限制,从2017年的65岁已经修正成了现在的60岁。办老年卡变得越来越容易,以往在很多地方出现的户籍要求也逐渐淡化,“办理了居住证的外埠老年人”正在慢慢被城市所接纳。

与此同时,在社交平台上,“老年人挤早晚高峰”、“早高峰该不该禁用老年公交卡”之类话题还是隔三差五登上热搜。在一些用以佐证偏见的段子里,好像老年人因为可以免费乘车,就甚至“不惜一大早多次转乘”去买稍微便宜的蔬菜,应当承认类似的调侃与恶意并不少见。此番北京市政出行的大数据支持,一定程度上让拿免费卡乘车的老年人感觉到“理解万岁”——— 偏见有多深,廓清偏见就有多难。

有必要反思社会层面尤其是社交平台对老年人的类似偏见究竟因何而起、从何而来。现在看来,惯常的生活中一些想当然的观点、看法和判断,类似“老年人挤早晚高峰”,真要去深究其依据和逻辑可能就是一笔糊涂账。年轻人在接触和掌握新兴技术具有学习能力和资源占有上的天然优势,这或许是社交平台上针对年老人群的诸多偏见容易成为热点的原因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争夺一直存在,尽管具体的呈现方式各有差异。不光是老年人在社交平台可能处于表达不能的状态,甚至也有问卷和采访显示,10后、00后对90后一代同样不乏类似“老阿姨”之类刻薄的评价或调侃。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好在有了大数据支持,“老年人跟年轻人挤早晚高峰”的说法终于被证伪,但即便老年人出行时间与通勤高峰有所重叠,该反思和难为情的,也不应该是老年人群体,而是一座城市的交通运力和公共资源调度、整合水平。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从6月起对社区养老、托幼、家政服务业免征增值税,从中释放的政策信号显然意不在那部分税款本身。

每个人都要步入老年,让老年人能够“如婴儿般被温柔以待”不仅是对家庭的呼吁,更应该是对全社会公共福祉的整体要求。老年人能够得到的社会关爱也应当不止步于一张能免费乘车、游览的老年卡,他们还需要有更丰富更多元的活动资源和场所,包括供给充分的老年大学、配比科学的健身场所,以及能够保持理性、摈弃偏见的舆论善意。

责任编辑:林晗枝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三争三领赛风采·健康生活向未来”20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