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原标题:围绕重点解决诉求,打好新时代“新侨牌”——聚焦华侨权益保护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题:围绕重点解决诉求,打好新时代“新侨牌”——聚焦华侨权益保护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荣启涵

我国是侨务资源大国,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及促进中外友好的重要依靠力量。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日前分组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我国目前华侨权益保护情况如何?为打好新时代“新侨牌”,哪些方面有待继续完善?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与会人员、领域专家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

推动侨务法治建设 完善依法护侨法律体系

华侨是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外籍华人通常意义上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华侨和外籍华人在开展侨务工作中通常密不可分,华侨和外籍华人统称侨胞。

宪法对保护华侨权益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国家层面还没有针对华侨权益保护的专门性法律。

暨南大学法学院朱义坤表示,我国现行华侨权益保护制度的法治化程度有待加强,相关华侨权益保护的内容散见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缺少系统性和有效对接。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化,我们有必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统筹进行制度设计,切实增强华侨权益保护的刚性,实现华侨权益保护体系化、权威化。

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中原认为,由于缺少专门系统的华侨权益保护法,许多华侨对自身权益能否得到法律保障信心不足,影响了华侨回国投资、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前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6—2020年)》对加强侨务法治建设、依法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权益提出明确要求。目前,广东、福建、湖北、上海、浙江等侨务资源较丰富地区,已陆续颁布了地方性华侨权益保护条例。

加强国内为侨公共服务 着力解决重点权益诉求

近年来,国家加大引进工作力度,成立了一批具有“侨”特色的试验区,“万侨创新行动”和“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计划”等实施,吸引了更多华侨华人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为满足华侨华人在华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华侨华人切身关注的重点权益成为保护工作的着力点。国内为侨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有效推进解决侨界民生问题。

“这些年,我自己亲身感受到了国家在保障华侨回国定居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现在越来越方便,让我们很温暖、很感动。”新西兰惠灵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曾凯文由衷地说。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自2013年7月实施以来至2017年12月底,地方政府侨务部门共办理华侨回国定居68772人。此外,符合参保条件的华侨也被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然而,随着海外侨胞与国内的联系交流更加紧密,“身份认证”问题成为普遍反映的困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杜黎明说,一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华侨在办理金融、财产登记等业务时,可以凭本人护照证明身份。但因护照号码不具有唯一性,华侨以护照办理事务并不便利。在国内生活的外籍未成年子女入学也存在“两难问题”,让很多海归人士担忧。

海外为侨服务 搭建长效性广覆盖平台

“海外华侨权益保护操作起来最具难度和挑战,但又非常必要和迫切。可以说,对海外侨胞的保护,是一国国力的晴雨表。”朱义坤表示。

近年来,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国正逐步建设长效性广覆盖的海外为侨服务平台。尤其是“海外惠侨工程”的深入实施,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在不同方面感受到与祖(籍)国的根脉所系。

“过去十几年,海外华侨华人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这就需要引导帮助他们增强法律意识,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郭宏说,一些旅居海外经商的华侨,经常会在招商引资、规划变更等方面遇到问题,我们在强调海外华侨权益保护的同时,也要理性、客观地分析海外华侨群体的特点和权益诉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苏军说,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我们大型的律师事务所也在“走出去”,可以利用“走出去”的律师事务所设立一些服务于华侨的窗口,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2024 年马尾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福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