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莆田新闻
分享

莆田湄洲岛多措并举提升湖石淉水质 实现岸绿景美

纪念林段河道现状

东南网莆田4月22日讯(本网记者 吴炳端 通讯员 陈顺妹 魏忠荣 文/图)自2018年完成湖石淉水系连通工程后,莆田湄洲岛管委会以纪念林段河道为试点,以提升湖石淉整体水质为目标,开展河湖治理工作。

两年来,湖石淉水质不断提升,试验段水质得到改善,岸绿景美初步显现,为海岛治水奠定了基础。如今,走在湄洲岛湖体水质提升试点纪念林段河道旁,放眼望去,只见河道碧波荡漾,水体清澈见底,岸边绿植随风摇曳,一派秀美风光映入眼帘。

示范引领 探索治水之路

据介绍,湖石淉是湄洲岛唯一一处天然淡水湖,位于湄洲岛中心,水域面积约14万平方米,水量约21万立方米,水深在1~3米,范围包括上湖、下湖、纪念林河道、马西渠、沙厝渠,周边分布着4个村庄。湖石淉湖体呈半开放式,地势是全岛最低洼的地方,在未治理之前,常有雨污混入,水体浑浊,部分富营养化严重,局部甚至轻微黑臭,更一度被称作湄洲岛的“龙须沟”,住在周边的村民苦不堪言。

如何将湖石淉这个天然淡水湖治理好,保护好,特别在少雨缺水、补水困难的海岛,正常水质处理方法是否奏效成为湄洲岛改善湖石淉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

2017年,湄洲岛实施了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污水收集、水质净化、排洪渠整治、植物种养等方式逐步改善湖体水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湄洲岛”的重要嘱托,进一步提升湖体水质,湄洲岛将纪念林河道划为试验段,在水域面积8600平方米、水深约0.8米的河道开展水质提升试点,以尊重自然、营造生境为出发点,探索因地制宜的提升标准和模式,实践水清、岸绿、景美的示范引领路径。

莆田湄洲岛多措并举提升湖石淉水质 实现岸绿景美

湖石淉

多措并举 治理一水之美

水质提升事关百姓福祉,是一项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全面提升湖石淉水质,是湄洲岛落实莆田市《关于切实保护好湄洲岛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河湖长制的重要部署。

“污水问题不解决,湄洲岛生态岛建设就无从谈起。”湄洲岛农林水局局长林明希介绍,湄洲岛以治理提升为目的,针对污水封堵不彻底、管口雨污混流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统一截污纳管,加强沿河区域截污,雨水源头收集处理,控制外源污染对示范区水体影响,针对不稳定Ⅴ、劣Ⅴ的水体现状,实现治理后达到Ⅳ类水质标准,透明度清澈见底,沉水植物覆盖率达90%以上。

同时,为完善试点生态系统并达到美观的效果,湄洲岛积极构建封闭内循环系统,将纪念林河道两头封闭,按照河流分布和本地情况,建设丁坝分为六个治理段,每段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理,清除河道垃圾,加强清淤疏浚,通过污染物消解、调节底泥微碱性、消毒病虫害、晒塘活化底泥等措施,提高整个生态区的生态活性。为调节水域水质,湄洲岛积极采取生物技术,分解有机物、去除氨氮、抑制藻类等,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水体中已有的植物和微生物系统的净化效率。同时通过种植四季常绿矮化苦草,稳定底部,改善水体透明度;种植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投放。

全域推广 提升治理之效

“纪念林河道试验段的提升具有示范效益,为湖石淉全水域治理提供了成功的样板。”林明希表示,湄洲岛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全域推广湖体水质提升试点经验,抓试点、抓整治、抓源头、抓创新、抓系统,全面提升湖石淉水质治理成效。

湄洲岛湖体水质提升试点纪念林河道试验段工程以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统筹水陆、集中连片治理;以生态护岸为主,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问题;以维护河流自然形态为特点,加强清淤疏浚;以提升水体质量为标准,促进水体循环,湖体水质整治实现从繁乱到有序。对水系连通和水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外源和内源污染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周边截污与水中治污齐抓,注重源头治理,全面实现污水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全达标、全利用,水源水质实现从浑浊到清澈。根据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整治目标,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构建水生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水生动物等合理构成的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湖体的生物多样性,湖体水质实现劣转优。统筹治湖、治山、治水、治城系统治理,构筑水下生态系统,实现水体清澈,水景盎然,水质达到Ⅳ类标准,具有示范效益。

“水质提升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林明希表示,下一步,湄洲岛将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工作,真正将水质提升落实到位,真正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振兴,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莆田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扬帆海外,“福宁”号这“帆”是怎么制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