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原标题:从偏远“渔村”到千亿小镇——湾坞半岛的幸福嬗变

从偏远“渔村”到千亿小镇——福安湾坞半岛的幸福嬗变

青拓园区内一景。郑祖辉 摄

大寒时节,气温日降。在福安湾坞半岛青拓集团的生产车间内,生产的热情仍如往昔,自动生产设备正有序加工不锈钢线材,工人们不时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去年12月18日,青拓集团完成年产值达1008亿元,这标志着不锈钢产业集群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也标志着青拓集团成为我省首家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民营企业,为我市推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十余年来,湾坞依托港口、交通、电力等资源优势,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厂区林立的兴业热土,成为世界最大的不锈钢产业基地,完成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映射出的是湾坞半岛百姓生活的幸福嬗变。

“金娃娃”托起湾区经济

历史上的湾坞半岛,滩涂遍布、交通闭塞、没有企业入驻,百废待兴。2004年,大唐火电斥巨资在这里建设临海火电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保障,使湾坞半岛有了电力资源优势。

2008年3月,福安充分发挥湾坞区位优势,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定位,吸引青山钢铁旗下的青拓集团落子湾坞,投资建设鼎信实业。

头雁飞、众雁随。之后几年间,青拓迅速“开枝散叶”,鼎信实业、青拓镍业、青拓科技、青拓物流、青拓设备等十余家子公司蓬勃而生,并以商招商、以业兴业,吸引了宏旺、甬金、克虏伯、海利等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在此集结,建成集镍铁加工、不锈钢冶炼、棒材热轧、板材热冷轧以及海运物流码头于一体的综合性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园,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湾坞半岛迅速成为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一座座现代化的厂区拔地而起,奏响了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产业发展迅速,各级党委、政府的服务和扶持也齐头并进。

“建设初期最困难,在土地征收、证照办理、水电气供给等方面,我们的干部都是全程跟进,实行保姆式服务,帮助项目快速推进。”湾坞镇党委书记施智说,从2008年鼎信实业落地湾坞伊始,政府部门的精心服务便一路相伴。鼎信实业从建设到生产运营,创造了冶炼企业快速投产的“鼎信速度”,也创造了“福安速度”。

近年来,福安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配套支持力度,研究出台了《扶持不锈钢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优惠奖励政策,从用地、用水、用电,到名牌争创、企业技改、人才引进等各方面引导扶持,还选派懂经济、能干事的干部,全力投入招商引资和服务保障等工作。湾坞工贸区还成立临时党支部,将奋战在项目推进一线的党员力量有效整合,实现“重点项目建设在哪里、党员作用发挥到哪里”,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的“移动堡垒”作用。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

“看,这是我从福州买回来的新衣服。”临近年关,住在湾坞镇新城小区的林月大姐早早带着家人前往福州采购了过年的新衣服和年货。林大姐说,从湾坞乘动车到福州站,仅需要40多分钟,比起以往搭中巴去福安或者宁德采购要方便许多。

时光倒退回1981年,湾坞中学新任教师陈碧华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当年湾坞没有一条好路,卫生状况极差,随处可见饭桌下养猪的情景。”这是他对湾坞的第一印象,高峰期停电、打雷下雨停电、连续晴天停电也是常事。任教期间,他曾多次徒步走两个半小时的山路到浮溪村进行家访,“整个湾坞半岛没有公路,家访只能靠走。”

那时的湾坞半岛,属于福安的偏远地区,道路曲折不畅,从码头搭轮渡到下白石镇转车去福安市区,已是居民最方便的出行方式。路不通,富更难,当地居民大多以打渔、种植业为生,致富的出路就是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2004年,沈海高速公路同三线福安段贯通,在湾坞设立互通口。湾坞至福安市区的路程缩短至仅30.76公里,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居民出行变得便捷。

随着大唐宁德火电站的建成投产,一条二级疏港公路将湾坞村、深安村、上洋村、半屿村、龙珠村和白马村串联起来,白马村外建设了一座5万吨级散货码头……“停电是家常便饭”的景象一去不复返,湾坞不仅能源供应充足,交通等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

2009年9月28日,设立在湾坞镇湾坞村的温福铁路福安火车站正式开通运营,这不仅对湾坞当地居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对整个福安市而言,也意味着“动车时代”的来临,65万群众出行有了新选择。同时,湾坞的港口和陆路交通体系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它由此成为沈海高速复线和衢宁铁路的交通枢纽,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展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新年元旦过后第一个工作日,湾溪疏港公路隧道工程(鲤鱼顶隧道右道)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中,环湾坞半岛疏港公路(一期)下邳至黑石段公路工程正开展勘察、设计工作,“修好路,才能富!”时隔多年,再次调回湾坞工作的陈碧华,已成为福安市湾坞工贸集中区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个昔日“小渔村”正在发生的改变,陈碧华感到非常欣慰,而对于能够见证并参与湾坞的幸福嬗变,他也感到无比自豪。

荷包鼓了家园更美了

“现在的日子呀,以前都不敢想象。”陈应章是湾坞徐江村村民,1996年的一场台风将他家的土木房给吹倒了,而如今,他已住进宽敞明亮的三层半小洋楼,离家不远处就是一个村民活动广场。在徐江村四处逛逛,可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喜人,主干道两旁房屋外墙配色统一,家家户户的农家庭院都装饰得各具特色。

徐江村现有252户、855人,过去村民主要收入来自农渔业,目前村里70%以上的浅海岸线已经用于发展船舶修造业,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也转为务工收入。

去年12月,徐江村的新村委楼投入使用,农家书屋、村民文化中心、矛盾调解室、交通劝导、党群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而在村里中心区,一座“幸福院”成为村里老人最喜爱的休闲场所,除了老人活动中心,还设置了厨房、洗手间、休息室和医疗室。“目前我们正在筹备建设一个村史馆,让子子孙孙都记得徐江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徐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吕志锋说。

生活环境变好了,村民素质也要提高。为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徐江村村干部借鉴“街长责任制”,制定了徐江村的“巷长责任制”,对村容村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和“门前五包”等项目进行综合管理,让村民自己主导,定期巡查、劝导、评比,共建美丽家园。

产业向好,老百姓的生活也富了起来。

湾坞村村民小包今年26岁,早年他独自外出务工,但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一直没攒下钱。看着童年的小伙伴接二连三回到家乡,就近找企业上班,拿着高工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小包有些羡慕。2017年,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和妻子回湾坞村开了一家小餐馆。很快,凭着做菜的好手艺,餐馆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过去村里冷冷清清,只有逢年过节热闹些,现在村里外来人口多了,不愁餐馆没生意。”短短两年不到,小包购置了新房,生活越来越好。

随着湾坞镇的产业发展,像小包这样返乡工作的青年越来越多,来湾坞工作生活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如半屿村、湾坞村等地,有较好的地段优势,不少村民都当起了“房东”,开了餐馆。同时,项目落地后,企业用地量大,湾坞镇累计供地超过万亩,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新城小区安置房、龙珠安置房等项目陆续建成,迎来一批又一批新住户……

昔日,枕海听涛的渔民,撸起袖子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小康路上,他们正在追逐更大的梦想。(记者 张颖珍 缪星)

责任编辑:黄仙妹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湾坞半岛 青拓园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苹果iPhone 17 Plus将配备略小的屏幕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