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厦门第一医院推行“双主任制” 快速提升医学水平

▲第一医院为韩明哲教授(左)颁发聘书,聘其担任血液科主任,与原主任共同管理科室。

厦门第一医院推行“双主任制” 快速提升医学水平

内镜中心特聘主任姚礼庆教授(右)将复旦中山的各种新技术毫无保留地带给第一医院。

厦门第一医院推行“双主任制” 快速提升医学水平

▲心内科特聘主任钱菊英教授(中)“背铅衣,吃射线”为患者做手术。

厦门第一医院推行“双主任制” 快速提升医学水平

耳鼻喉头颈外科特聘主任李华伟教授(右)强调外科医生对本专业的影像学片子要多钻研,注重甄别细微病变。

厦门第一医院推行“双主任制” 快速提升医学水平

▲儿科特聘主任陆国平教授(右)在儿科重症室做指导。

[核心提示]

为贯彻落实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的要求,破解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难题,快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按照市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血液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内镜中心、心血管内科、儿科六个专业先后和国内知名医院顶级专家签订“双主任制”学科共建特聘主任协议。

谈及这种创新的柔性人才引进方式,第一医院院长姜杰坦言“尝到了甜头”,“通过三年来的运行,‘双主任制’的优势和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在特聘主任的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下,第一医院无论是学科水平还是医院影响力都大幅提升,正向国内知名医院迈进。”

促提升>>

学科实力大幅提升 快速提升厦门医学水平

推行“双主任”以来,第一医院与特聘主任共同研究明确了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推行学科细化,学科发展迅速,学科发展在省内乃至全国占据了一席之位。

比如内分泌糖尿病科成立了糖尿病学组、甲状腺学组、垂体-肾上腺-性腺等9个亚专业学组,细化后的各亚专科都朝着更高精尖的方向发展。血液科韩明哲教授按专业发展方向设立淋巴瘤、骨髓移植、白血病等专业治疗组,开设专病门诊,为血液病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专科、耳鼻喉头颈外科进入前100名。内分泌与代谢病排行榜福建省仅3家医院跻身前100名,第一医院排名第一。

惠百姓>>

带来先进理念和技术 百姓足不出厦享有国内一流技术

特聘主任都是国内顶级专家,他们将一流技术带到第一医院,使该院与国内最新技术接轨,造福了厦门乃至福建的患者。

比如,血液科在特聘主任韩明哲教授、执行主任徐兵教授带领下先后开展10余项新技术。耳鼻喉头颈外科在特聘主任李华伟教授、执行主任骆献阳教授带领下,开展的耳科手术几乎涵盖本专业所有项目。内镜中心在特聘主任姚礼庆教授、执行主任陈进忠教授带领下,开展几十种先进内镜技术,患者免受“开膛破肚”之苦。心内科在特聘主任钱菊英教授、执行主任谢强教授带领下,开展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及可降解支架应用,是省内唯一可开展生物可降解支架并进行临床研究的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科在特聘主任陆国平教授、执行主任吴谨准教授带领下,每年开展5~6项新技术,专业诊疗技术位居全省前列。

聚人才>>

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助力培养一批名医

柔性引进一个领军特聘专家,在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吸引一批高水平医学人才,带来人才集聚效应。如,在特聘主任大力推动下,血液科全职引进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徐兵教授任执行主任;经内分泌糖尿病专家推荐,医院成功引进香港大学毕业的李志斌博士。

人才引入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实力。徐兵教授到任后,进一步规范血液病诊治,筹建专科实验室,开展血液恶性肿瘤MICM诊断体系和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初步建立血液肿瘤精准诊治平台;目前科室已组建科研小组,重点开展白血病发病机制、淋巴瘤和骨髓瘤发病机制、耐药机制、药物治疗等相关实验研究,并有多篇高水平论文被国外权威期刊发表或录用。

“提升医疗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引进人才是相对快捷的方法。第一医院这些年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助力之一就是引进人才。”院长姜杰教授表示。

显效应>>

名家效应凸显 各学科领军专家纷纷“捧场”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杨叔禹主任表示,“厦门要提升医疗水平就要广泛和国内医疗界积极交流,同时让更多医学人才来厦工作。”

推行“双主任”后,厦门主办的学术活动吸引许多顶级专家组团参加。今年5月,第一医院举办的2016厦门国际消化内镜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疗论坛,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地消化内镜掌舵人都到了现场,日本、泰国、奥地利的多位顶级内镜专家也特地来厦交流。第一医院承办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坛,主委、候任主委,北上广的重量级教授都来了,我省各地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都慕名而来。血液科每年主办的血液学高峰论坛云集国内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儿科主办的海峡两岸儿科学术研讨会,两岸儿科医学会主委、重症专业组带头人、呼吸专业组带头人均到会授课。

“现在业内都知道第一医院举办的论坛汇集了最前沿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很值得参加。这对于提升福建省尤其是厦门的医疗诊治水平、扩大厦门医疗影响力,有重要意义。”姜杰院长说。

六位特聘主任事迹回放

韩明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用自己的资源带动整个团队发展

“韩主任到血液科的第一天,就找我们一个一个谈话,了解科室每位医生发展需求,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晚上6点。”第一医院血液科骆宜茗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在韩教授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担任特聘主任以来,他针对科室人员的兴趣及能力,量身定制职业规划,人才梯队建设成绩斐然。

比如第一医院血液科为了改善复发率较高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疗效,需掌握TBI这一国内先进技术,韩明哲主任马上着手,派出血液科和放疗科人员到天津学习。派出人员学成归来后,第一医院就独立开展了此项技术。“有位复发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难度大,一年前进行TBI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好,目前无病随访中。”骆宜茗副主任医师介绍。

不仅如此,只要新技术推出,韩明哲教授就想方设法带到第一医院。韩明哲教授其他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方案,不久的将来也将用于第一医院临床。在特聘主任创造的各种条件下,新技术不断被带到厦门,造福厦门的患者。比如一个难治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危在旦夕,然而心愿未了,舍不得离开人世,原来他的孩子还没有结婚,他希望可以活到看到孩子结婚。采用双次移植治疗,他心愿遂了,在有生之年不仅看到了孩子结婚,还看到了孙子的出生,给孙子做了满月酒。

内分泌糖尿病知名专家

来厦一刻不停歇 乐意被“剥削”

“感觉我们就是不断地‘剥削’着特聘主任,他都没有喘息时间了。”内分泌糖尿病科李学军主任笑称。

据了解,内分泌糖尿病科自2012年引进全国知名的内分泌专家作为特聘主任,当时正值内分泌科与糖尿病合并为内分泌糖尿病科。特聘主任一开始就肩负重任,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对学科进行整合与细分,引导科室成员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双发展。

特聘主任每次来厦,从早忙到晚,出门诊,指导学科规划与建设,疑难病例讨论……忙得不可开交,中午仅在会议室吃个快餐,就接着指导,可以说一刻也没有停歇。“我们科室亚专科的形成,科研的成就,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所有这些离不开特聘主任的指导。”林明珠主任医师表示。

“现在科室开展每日晨读及每周文献导读,及时了解国际顶级杂志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上关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最新临床和科研研究进展。这个习惯也是我们特聘主任带了头。”刘长勤副主任医师表示。

“通过每日晨读和每周文献导读,科室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全科医务人员长期保持主动学习状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临床和科研功力日益深厚。”李学军主任表示。

李华伟

高标准严要求

听力下降手术达到世界水平

耳鼻喉头颈外科特聘主任李华伟教授带领科室人员建立起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一站式听力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的耳科手术几乎涵盖了本专业的所有项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对听力下降能做的手术,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都能解决。

10年前,16岁的小明(化名)发现耳朵变得不灵敏了,6年前,突然完全听不到声音,被诊断为后天感音神经性耳聋。家人很着急,带着小明四处求医,走遍各大医院,花费十几万元,但一直得不到好的解决方法。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个月后小明就可以开机使用人工耳蜗了,重回有声世界。

“双主任制对我们科室帮助很大,我们很感谢李华伟教授。”骆献阳主任由衷地说。

作为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特聘主任后,李华伟坚持以高标准来要求科室的医务人员。比如,他强调,外科医生不能只看影像学检查报告,对本专业的影像学片子要多加钻研,尤其要注重甄别细微病变,要比影像科医生看得更精准。

除了手把手地指导,李华伟还很重视让医务人员“走出去”学习。派医务人员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学习耳显微外科,全面提升科室综合实力。

姚礼庆

将复旦中山标准带到厦门

第一医院内镜水平达到了国际相当水平

“无论是内镜开展的规模还是手术难度,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都达到了国际相当水平。”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副主任杨爱明教授盛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的水平。

姚礼庆教授带出的团队在复旦中山开展内镜技术享誉全球,是世界内镜学的“金标准”。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特聘主任,姚礼庆教授将所有的内镜技术毫无保留地带给第一医院,包括国际独创的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等几十种先进内镜技术。

姚礼庆主任不仅在技术上给第一医院带来的是复旦中山医院的“中山标准”,还在管理上带来了复旦中山的先进管理理念,如以手术难度来计算的绩效管理改革,有效发挥科室人员积极性,鼓励技术提升……

“在姚主任带动下,我们每日开展的内镜手术量增加了50%,由每日不到100台,增长到每日150台以上,现在我们内镜中心开展的手术含金量(大型高难度)大大提高,各类内镜微创手术在我们医院都可以开展。”内镜中心执行主任陈进忠自豪地说。

钱菊英

树立介入女医生“背铅衣,吃射线”榜样

带出巾帼团队

“钱教授都没叫累,我们哪好意思叫。身为心内科特聘主任,钱菊英教授给女同志树立了‘背铅衣,吃射线’的榜样,现在我们科就有五个女医生做介入手术,除了西京医院,就我们医院介入女医生多。”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唐蓉主任医师表示。

据了解,每次做介入手术,钱菊英教授都身先士卒,背着10斤重的铅衣,一站就是7-8小时,从来都不说累。

“你们女医生很厉害。”厦门心内科男专家为第一医院女医生竖起大拇指。

钱菊英教授带动的不仅仅是女医生,还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以前我们血管内超声开展较少,而钱菊英教授作为特聘主任,积极推动了血管内超声的发展,使之成为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唐蓉主任医师表示。

有了“第三只眼”,第一医院心内科支架置入更为精细,通过血管内超声精细测量,明确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时是否要置入支架,置入支架选择何种手术方式,置入支架的大小和长度等,使冠心病诊断治疗更加精准、科学,减少不必要的支架置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不仅如此,钱菊英教授积极将国内前沿技术带到第一医院,率先在福建省内开展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技术指导下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的临床器械研究。第一医院为省内首先开展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研究的医院。

陆国平

全流程无缝连接

儿科重症排在全省前列

身为儿科重症专家,陆国平教授对第一医院儿科重症抢救上进行全流程的梳理和指导。从儿科门急诊分诊,到送到重症监护室,所有环节无缝连接。得益于全流程的改造,第一医院儿科重症排在全省前列。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第一医院儿科就成功抢救一名室性心跳过速、颈动脉搏消失、重度休克的暴发性心肌炎患儿。120救护车将患儿紧急送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预检分诊台对他的生命体征进行了快速检查,“危重一级!启动绿色通道”,仅7分钟时间患儿就迅速地由儿科急诊转入重症监护病房(PICU)。重症监护室内,心肺复苏、除颤、气道插管接呼吸机等,15分钟内一气呵成。在高效高质量的抢救下,最终将重症心肌炎患儿成功救治,若没有无缝连接的抢救环节,即使技术再高,也回天乏术。对于死亡率接近80%的重症心肌炎,时间就是生命。

儿科重症病房每年抢救的700多名患儿中,1/3的患者来自于全省各地,目前省内各地的许多医院儿科遇有危重患儿都会主动与第一医院联系。

在陆国平教授支持下,2015年第一医院获批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中心,为全省各医院培训了1000余名儿科高级/基础生命支持学员。

 

责任编辑:周冬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敲门声 猫眼 女子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政和县杨源乡:探索全县首个基层乡镇人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