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改变

建成60多年来,第一次有了空调和WiFi

不变

从窗户到座椅都遵照原貌,放电影的传统也将回归

修缮故宫团队操刀“妆扮”厦大建南大会堂

建南大会堂是厦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修缮故宫团队操刀“妆扮”厦大建南大会堂

大会堂地板刷上了新漆。

某种角度看,和首批校舍——群贤楼群相比,厦大建南楼群的辨识度更高,它几乎成为世界注视厦大的地标建筑了。

去年9月,厦大建南大会堂开始史上最大的翻修,翻修工程目前基本完成,将在厦大9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惊艳亮相。本报的校庆特别报道今日推出“校庆进行时”,为您介绍“王者归来”的建南大会堂。

建南大会堂简介

建于上世纪50年代

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由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和建南楼群等组成,是中国近现代校园建筑的典范。其中建南楼群由成义楼、南安楼、建南大会堂、南光楼、成智楼五座楼组成,建南大会堂是建南楼群的标志性建筑物,位于楼群正中,建于1951年-1954年。建南大会堂外观呈现中西合璧式建筑特征,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470平方米,建筑面积5693平方米,建筑面宽47.12米,进深69.035米。建南大会堂总体可分为两部分:南部为办公楼,也是建筑的主入口;北部为礼堂主体,包括观众厅和舞台。

建南大会堂揭秘

因捐赠人籍贯得名

厦大官方微信说,建南大会堂命名由来,也是费一番心思。它之所以不叫“大礼堂”而叫“大会堂”,是因为陈嘉庚要避开宗教色彩。 “建南”二字,是由于捐赠巨资的李光前先生原籍为福建南安,因此缩写为“建南”以示纪念。

特殊设计寓意深刻

建南大会堂底层入门廊处到厅里有两组石板台阶踏步,外面五级,里面三级,总合起来八级。这样的设计意图据说出自于陈嘉庚,以此纪念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后是经历过八年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奋战,胜利来之不易,应当永远纪念,奋发图强。建南大会堂底层门廊入大厅,中间的大门的拱塞用辉绿岩雕刻着龙虎图案,象征龙虎把大门,坚固无比,谁敢来侵犯,最后都要碰得头破血流。

谁来翻修?

翻修要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施工团队曾参与故宫修缮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昨日完成它建成后最大的翻修。这次历时半年之久的大翻修,为的是使它能更像旧时的模样。不过,虽然模样未改,但是,“内心”变了:首次安装了空调,还有WiFi(无线网络)。

很多人都是从建南大会堂来认识厦大的。这一气势宏伟的建筑是厦大校主陈嘉庚女婿李光前出资兴建,陈嘉庚选址并督建,1951年开工,1954年落成。

厦大资产处说,从建成到现在,建南大会堂都会不定期地翻修,此前最大的一次在2001年。不过,当时仅完成内部改造,此次翻修是建南纳入文物保护建筑后的第一次大翻修,从内到外进行全面加固升级。

校方还介绍说,由于是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翻修还不能“轻举妄动”,必须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才行。不仅如此,此次中标的北京国文琰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来头不小,据说曾经参与故宫的修缮。

怎么翻修?

修旧如旧,结构加固,保留了有故事的“嘉庚钢屋架”

校方介绍说,此次翻修主要做两件事:修旧如旧,结构加固。

现场的施工人员昨天介绍,屋顶都掀开了,里面做了防水等处理,最后再放瓦片。

最大的挑战是结构加固。负责修缮的北京公司介绍说,此次翻修最大的变化是装了空调,但是,大会堂原有的钢屋架仅可承担屋面自身的荷载,如果要增加空调的荷重,就不行了。从建筑学上看,最简单的手段当然是重新更换屋架。

不过,一段往事打消了工程师们更换屋架的念头。建南大会堂建设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而且,当时钢材作为军事物资,被美国严密封锁。厦大“土著”郑启五教授曾经介绍说,陈嘉庚不得不从印尼进口最优质的原木替代,但是,原木能不能胜任,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把握。

正在这时,时任重工业部代部长的何长工到厦门视察,陈嘉庚请他参观校园,并刻意向何“炫耀”了大礼堂准备用于横梁的印尼原木。何部长一下就听出陈嘉庚的弦外之音,为此特批7条从苏联进口的钢轨。当然,也有记载说,这些钢轨最终是周恩来总理特批的。

但是,当时没有大型的机械吊装设备,桁架都是在现场进行人工组装,构件之间的钢螺栓都是在现场烧至通红,再由工人用特质的网兜传递后,迅速安装至构件上。

负责修缮的工程师说,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集众人之力才建成了这样一座宏伟的大礼堂,再加上陈老先生拳拳的爱国之心,我们决定留下这体现出嘉庚风格或者说是嘉庚精神象征的钢屋架。

据介绍,最后采用的加固方案是在严格验算的基础上,只对受力不足的杆件进行局部加固,从而保住了“嘉庚钢屋架”。

修了什么?

恢复朱红木窗,加了空调和消防通道,有了WiFi

昨天,工人们在建南大会堂忙着做后期清扫。厦大资产与后勤事务管理处副处长吴爱仙说,从外表上,你看不出它的变化,只会觉得,它更“旧”了。譬如说,翻修之前,会堂的窗户是铝合金窗,这次全部恢复朱红木窗,是大会堂原来的样子。

所有的改变都遵循“修旧如旧”,譬如说,窗户重新粉刷,颜色还是原来的湛蓝色;里面的木质椅子照旧用,只是进行了重新油漆。

但是,它的确又变了。最大的变化是建南大会堂装空调了!以往夏天,大会堂的大会,降温只能通过走廊两侧的大风扇,每次开完会,每个人都满头大汗。

另一个变化是拆了三排椅子,布设了消防系统。因为有了消防系统,建南大会堂将可以重新放映电影了。此外,内部的灯光、音响、LED灯都做了提升,还有了WiFi。

建南大会堂将在厦大9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惊艳亮相,校方说,我们希望“回家”的校友看到它,会说:它还是我当年读书时的样子!

厦大仍由人工敲钟每天19次精确到秒

钟楼位于建南大会堂楼顶,大会堂管理员同时也是敲钟人

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一排相思树,淡定的雨雾,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

——摘自余光中《浪子回头》

修缮故宫团队操刀“妆扮”厦大建南大会堂

胡桂鑫在建南大会堂屋顶敲钟。

你所不知道的厦大

厦大至今还保留着人工敲钟上下课的传统。敲钟人每天要敲19次钟,提醒厦大学生起床、上课、下课。敲钟也有讲究,比如起床钟要敲得久,但不能急,以保证叫醒学生而不是惊醒。

距离9:40还有20分钟,胡桂鑫开始紧张了,每隔十几秒,她都要下意识地看下手机,屏幕上是闪烁的时钟,她不能错过9:40,一分都不行。

46岁的胡桂鑫和她的丈夫黄坤贤每天都要接受19次这样的时间考验,他们是厦大的敲钟人,每天要敲19次的钟,提醒厦大学生起床、上课、下课。

很难想象,一所立志要“走进世界”的大学,至今还保留着人工敲钟上下课的传统。厦大校友说,即使抗战时厦大迁到长汀,也没有忘记把钟带到那里。每当厦大洪亮的钟声响起,不仅厦大校区,整个长汀县城都可以听到。

最早的钟由校主在集美打造

从历史记载看,厦大的钟声响了95年了,最早的大钟据说是校主陈嘉庚1919年在老家集美打造而成的。

现在的钟楼位于建南大会堂的小天台,300多斤的黑色铁钟挂在棚子下,当中悬着一个敲钟的大铁球。据胡桂鑫所知,厦大至少已经敲坏了一口钟,现在用这口钟是2001年厦大85周年校庆铸造的。

46岁的胡桂鑫和丈夫七年前当起敲钟人,前任老戴因为生病,依依不舍地把重任交到他们手上。老戴教给他们很多经验,比如起床钟要敲得久,但不能急,以保证叫醒学生而不是惊醒。夫妇俩一天要敲19次钟,早上6:30的钟声叫醒学生,每天钟声结束于18:20。

书记校长也要为敲钟“让位”

胡桂鑫和丈夫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建南大会堂管理员。胡桂鑫说,经常有人要来大会堂参观,突然一个电话说:书记校长在门口了,下来开门吧!不过,在钟声面前,厦大的书记、校长也得让位。胡桂鑫说,如果距离敲钟时间只有两三分钟,她就会告诉来电者:不好意思,要等我敲完钟再下去。她都会被告知:没事!你先敲,敲完再下来!

胡桂鑫经常让参观者大吃一惊:人们对敲钟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七年前,胡桂鑫也就39岁,她还很活泼,习惯高声说话,她认为,这可能是敲钟人的职业习惯。

除了高声说话,胡桂鑫和丈夫的另一个职业习惯是:整天被时间吃得死死的。为了能准时敲钟,他们买了个闹钟,每天早上5:30起床,以便六点和电视台对时间,最后一次对时是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

在钟声响起前的几分钟,胡桂鑫已经在天台等候了,戴上耳塞,抓住钟绳,然后盯着闹钟。当秒针与数字12重合时,她迅速而有力的拉起钟绳,深沉而又充满节奏的钟声顿时响彻校园。

钟声传递着厦大传统

没有人监督他们,不过,几代的厦大敲钟人一丝不苟地按时敲钟。但是,在这个时代,到底有多少人在听钟声?胡桂鑫说,有一次她把上课钟敲成了预备铃。有位老教师打电话过来问:“你早上的钟怎么敲错了啊?”

胡桂鑫说,钟太重要,它是传统,钟声代表着厦大。

她不知道的是,厦大的钟声,常年萦绕在天南海北的校友心中。曾求学于厦门大学外语系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就在《浪子回头》里回忆了他脑海中的厦大钟声。

责任编辑:林航

相关阅读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AISE宝褓俱乐部开源计划发布!喜临门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