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新闻网4月16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何佳媛)在福州雕刻界,俞开明名声很响。他精通传统象园木雕技法,作品灵动传神,充满市井气息。近日,记者来到他位于晋安区象园街道的工作室,探寻这位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的木雕故事。

福州象园木雕大师俞开明:最美享受就在最后那一刀

俞开明在杂物间里专心创作。

出身木雕世家 35岁才学木雕

俞开明出身象园木雕世家,自小听着木槌的敲击声长大。他的父亲俞运斌是木雕名家,收徒众多却不让他学习木雕技艺,只盼他好好读书,将来当一名工程师。

1976年,他进入福州市脱胎漆器厂当学徒。起初他学习漆器印锦工序,很快师父发现他有绘画天赋,推荐他转学画画。

俞开明很快成了厂里画画的尖子。1986年,他创作的漆画《四大美人》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后改成“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但他厌倦了埋头作画的日子,一是养家糊口有压力,二是对象园木雕技艺的向往。

1989年,35岁的他辞职了,放下用了10多年的画笔,拿起斧头、木槌和雕刀,开始真正学习象园木雕。这一次,他的父亲将毕生技艺倾囊相授。

躲在小小工作室寻找最快乐时刻

或许是因为艺术的相通,或许是因为过人的天赋,俞开明很快在木雕界闯出了名头。2012年,他的木雕作品《嵇康抚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奖。

福州象园木雕大师俞开明:最美享受就在最后那一刀

俞开明的人物雕刻作品栩栩如生。

象园木雕传承人林秀敏说:“俞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象园木雕前辈。他雕刻技艺高超,淡泊名利,一直埋头创作,用手中的雕刀诠释自己的雕刻人生。”

在8平方米工作室里,俞开明找到了“广阔的天地”。他擅长刻画底层人物,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让作品具有浓浓的烟火气。

“我脑子里有许多灵感,不仅在工作室思考,吃饭、睡觉甚至坐在马桶上也在想。”俞开明痴迷木雕,反复钻研人物的结构和比例。他说:“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刻下最后绝妙一刀,那简直是最美的享受。”

几斧头砍出轮廓 只在脑中打草稿

2008年象园木(根)雕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俞开明对这门技艺的精通令人叹服。

普通木雕工匠用机器切出木头的形状。俞开明只用斧头就能砍出木雕的大致轮廓。普通木雕工匠需要塑出泥坯打草稿。他不需要,凭想象力在脑中打草稿,再根据木料的形状、特性随时进行调整,创作过程更灵活,作品也更加生动。

接受采访时,他正在创作名为《不见菩萨不烧香》的作品,雕刀运行,他怡然自得的模样甚是动人。

俞开明并不要求儿孙掌握象园木雕技艺,至今也没有收徒。仅在上世纪90年代,他被工厂聘去做顾问时,指导过几名工人。他说,要趁着身体还吃得消,尽情享受木雕的乐趣。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建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