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清江镜镇南宵村铺就多彩乡村振兴路

志愿者正在南宵村幸福院为老人包饺子。资料图

海峡网11月29日讯 (福州晚报记者 王光慧 文/摄四通八达的乡间公路、追赶“时尚”的垃圾分类、错落有致的古厝建筑……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在守住绿色、守好文化的同时,注重乡村文明建设,铺就了一条多彩的乡村振兴路。

生活垃圾分类

成村民新时尚

作为福清市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行政村,南宵村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在这个村,无论是乡间小道还是宽阔公路,几乎见不到随地丢弃的垃圾。

前日,在南宵村东厝住宅小区路口,记者看到了拎着“大包小包”的村民薛瑞平。在智能分类垃圾箱前,薛瑞平熟练地刷卡,并将纸箱、饮料瓶、易拉罐等分类投入。

薛瑞平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已成为村民生活新时尚。今年,南宵村向村民发放了垃圾分类积分卡,村民可以用积分兑换各种生活用品或在幸福院就餐。

南宵村党委书记薛尔辉说,垃圾处置是农村环境整治中最重要的一环,南宵村通过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垃圾分类进校园等活动,引导村民们养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薛尔辉介绍,南宵村招聘了12名保洁员,负责对全村的垃圾进行清理、收集并运到镇垃圾转运站。

如今,该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

古厝保存良好

守住文化根脉

南宵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村中的下和洋自然村,至今留存着完好的特色古建筑群。

走进下和洋自然村,记者看到,相连成片的古宅布局合理,外观各具特色,其中既有南洋建筑风格的华侨厝,也有福清地域特色鲜明的六扇厝、四扇厝。

记者了解到,下和洋自然村是远近有名的“文化村”,创造了福清文化领域的好几个“最”:下和洋小学,是福清第一所且现今仅存的自然村完小;创办于清光绪2年的和洋堂,是福清第一所自然村教堂;著名气象学家、福清第一位中科院院士高由禧,诞生于下和洋。

薛尔辉说,为了守住文化根脉,南宵村花600多万元修缮了步云学堂、高由禧祖厝、医学之家等15栋古民居。该村是福清市华侨厝留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

该村独具特色的步云学堂也重新开张。学堂负责人何梅芳告诉记者,学堂属于公益性质,由多个公益组织发起,每周志愿者们会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为他们传授声乐、美术、人文、历史等知识。

如今,修缮后的下和洋古民居成了游人入村必去的景点,下和洋留存的文化底蕴成了体现南宵村乡风文明的一张新名片。

倡导文明乡风

构建宜居环境

南宵村地处江镜镇北大门,交通便利,人口超过11000人。作为福清的行政大村,南宵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福建最美休闲乡村、福州市文明村、福州市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南宵村是如何做到的?薛尔辉给出的答案是“乡风文明”。南宵村连续3年举办了百家菜活动,在村民轻松品菜的氛围中,评选出“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邻居”,树立起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庭院优美的榜样。

“南宵村是大村,举办百家菜活动,旨在鼓励广大村民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发展以邻为友的新型邻里关系,形成互尊、互敬、互信、互爱、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薛尔辉说。

63岁的何尾金是南宵村的“最美邻居”。薛尔辉说,村里谁家有点困难,只要喊一声,何尾金总会第一时间赶到。

南宵村还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倡导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村里每年还要开展“五好家庭”“孝星”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构建宜居环境。

“我们组建了12支志愿服务队伍,在册的志愿服务人员达1500多人,以他们为宣传主力、公益骨干、文明先锋,开展各类公益服务。”薛尔辉说。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助闽兴闽 一鹭共进” 2024华为福建产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