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教育频道>教育资讯
分享

“学校负债,凭什么要学生还钱?”5月4日上午,湖北省英山县第一中学一名学生家长向《楚天都市报》投诉称,其孩子马上就高三毕业了,老师却要求每个学生为学校捐款,最少1000元,上不封顶。英山一中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校新课改后学校为搞建设,负债3000余万元,为了还清债务,该校便邀请新老校友为学校捐款。“高三年级学生捐款,并不是学校发动的,而是部分家长看到学校有困难,主动联系学校要求捐款。”(5月7日澎湃新闻)

家长的疑问是“学校负债,凭什么让学生还钱?”学校的解释是“不是学校发动的,是部分家长主动要求捐款。”在中间沟通这事儿的老师则在微信家长群里密集发布家长转账金额,并以“流汗沮丧”的表情说道“远远落后于别班”。一场关于捐款的闹心剧在英山一中这所省级重点公立中学上演。这场戏该不该有?谁是这幕剧的导演?这对于即将参加高考马上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意味着什么?值得细品。

我们知道,国家设立的公立学校的学生,是教育行为的接受方,并无分担学校建设成本的义务,除了法律法规明确应缴纳的费用外,学生没有其他缴费义务,更没有为学校还债的义务。

校债,是否属于捐款须用于的公益事业,暂且不论。先说,捐款应该自愿,包括捐不捐自愿和捐的数额自愿,为何落到英山一中就成了学生回家要钱,至少千元?

老师对学生“至少千元”的要求和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的表达,均带着强硬的味道。“一名高三学生介绍,他们班主任在布置捐款时称,少于1000元,将不接收捐款。”这是给家长压力,特别是心理上的压力,明眼人都看得出。马上高考了,任何一名高三学生和家长都不愿在这个时候和学校老师较劲。所以,从老师的做法看捐款,这样的捐款需打上引号,一来并非内心自愿,二来不存在借与还,说是强制摊派更合适。

老师做得不对,有可能是扭曲了学校“邀请”“自愿”认捐的本意,也有可能这就是学校的真实意思,不管学校认不认,具体由老师向学生和家长做要求,在后者看来,这就代表了学校的意思。因此,如果存在老师曲解学校捐款本意的强派行为,学校应调查清楚,把这部分捐款如数返还学生。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学校邀请“新老校友”捐款或许毛病不大,但收下在校生(从这里毕业了叫校友,还没毕业的叫在校生)的捐款,问题不一般。家长捐学校认,和老师要求家长捐但学校不知情,在影响效果上是一样的,都影响到家长和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待。人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投入了势必要关注效果,而拿人手短是人之常情,一个立足育人的学校,不该收下在校生的捐款。

最后,仍不免好奇的是,为什么一所公立高中会产生校建3000万的债务,对于校建,学校预算和相关教育、财政部门审批有没有问题?这么大的债务缺口,到了老师要求高三生“至少千元”捐款的程度了,出于学校财务风险防控的考虑,应提醒有关部门要适时介入审计了。

责任编辑:唐秀敏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教育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扬帆海外,“福宁”号这“帆”是怎么制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