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社会新闻
分享

马拉松赛事多了,真是神马都会发生。刚结束的包头马拉松赛上,发生了令人诧异的一幕:志愿者轮番“劝退”跑在最后一名的参赛者,还拍抖音“嘲笑”。

志愿者给出的理由是:最后一名迟迟不能完赛,导致道路无法早点解封。有网友附和说,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据报道,这位跑在最后一名的参赛者,并没有超出赛事规定的关门时间。也就是说,他依然在规则之内行使自己的权利。之所以引发争议,我觉得视频发布者的一句话起了作用:“全市人民都在等他解封道路”。事实和逻辑真的如此吗?

显然不是。既然还未到关门时间,那么整个赛程就是在运行的。所谓“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是一开始就可以预料的,也是赛事计划内的。要说浪费,主体也是赛事组织方,而不是具体参赛者。这个逻辑不能错,哪怕出行市民有抱怨,也不能把赛事方的锅扔给参赛者。

所以,这压根就不是“委屈你一个,方便众市民”的问题,而是个人的正当权益,被以“为了大家”的名义无情剥夺的问题。

以往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是为最后一名打call,而不是劝退,更不是嘲弄。从“嘲笑”视频在网上引发舆论反弹来看,多数网友对谁对谁错,心里还是有本账的。

换句话说,同样的视频,如果配上“赛道上只剩下他艰难的背影,但仍在坚持,为马拉松精神打点赞!”我相信,网友的留言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景。所以,这些志愿者是不合格的。

志愿者的角色,是赛事服务者,而不是赛事终结者。终结比赛的,只能是规则或参赛者自身。

近年来,各地的马拉松赛事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赛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不时爆出负面舆情。这一是因为举办经验少,二是商业导向过重、健身导向过轻,三是对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的漠视。由此来看,国内马拉松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同样犹如一场马拉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跑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包头首届马拉松赛事。如果赛事举办方还没有理解透马拉松精神,或者还不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我倒是想“劝退”一下:等什么时候懂得尊重参赛者、尊重赛事契约、尊重马拉松精神了,再来举办赛事吧。

责任编辑:林晗枝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社会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苹果iPhone 17 Plus将配备略小的屏幕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