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昨天上午,西湖大学在杭州宣告成立。成立大会后,校长施一公“见缝插针”接受了媒体专访。

西湖大学成立详情曝光 西湖大学在哪里成立的校长施一公说了什么

现场,施一公一身黑西装,打着红领带,这一点红预示着喜事的来临。专访前,施一公直言,他在成立大会上发表的《磨砺以须,倍道而进》的致辞已经代表了他想说的一切。不过,他还是愿意接受来自海内外数十家媒体的采访。由于专访时间有限,能回答的仅六七个问题,杭报记者也提了一个大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接下来看看,他到底说了什么?

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问:你的一言一行在网络上都引起广泛关注。9月开学时,您和同事曾绕西湖晨跑,听说您非常享受在西湖边跑步,能说说您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感受?个人家庭的生活中心会转移至杭州吗?

施一公:跑步健身,能让我精力充沛。跑步也能形成好的风气,我的同事,比如仇旻(西湖大学副校长)也跑步,现在跑得很快,可以说突飞猛进,每公里的步速比半年前提高了一分钟。健身跑步是一个生活方式。也是我一直很钟爱的活动。

我非常喜欢杭州,西湖边跑步,本身就很浪漫。刚开始,我在北京工作,2015年坐高铁来杭州,一年来了19趟。2016年来了将近40趟,不会有一个礼拜是不在杭州的。在杭州的日子多于在北京的日子。

我在不同场合说,前40年我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家立业。又用了10年做第二件事,在清华做了学科建设。这两件事,似乎都是为了第三件事准备,就是这辈子最大的一件事,创建西湖大学。

很庆幸,能在杭州这样有创新创业氛围的城市,思想开放,理解、包容、鼓励,在这里创建西湖大学。非常幸运。

对我来说,与杭州有特殊的联系,杭州恰好是我父亲的出生地,是我107岁爷爷拿学位的地方,他1936年毕业于浙大。杭州是我最钟爱的第二故乡。

西湖大学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是社会资产

问:迎难而上创办西湖大学,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施一公: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型大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对我来说,第一个反应不是多难,而是支持有多大,每天都非常感动,一页两页的感谢都没法说清,太多太多人没法感谢。

说一个细节,3年前,我们4个人一起,去和西湖区政府沟通,有一位普通公务员说,只要我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就全力以赴支持西湖大学一天,等退休了,我也会让继任和同事继续支持。

还有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不说名字了,在官网找到西湖教育基金会的地址,找到北京的办公室,拿出借记卡,刷了10万元,几乎是他的全部工资收入,都给了西湖大学。工作人员真的是眼含热泪,不知道说什么好。尽管只有400多位捐赠人,但每一位都可以拍一个电影写一个小说,都在为同一件事情。

有什么难的呢,有国家支持,有全社会帮助,我们那点小难处,都不值得在这里说。

还有中国特色。我们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校董会具体负责,可以说每一位职工都是大学拥有者。甚至每一个老百姓,不管你是否捐赠,都是西湖大学拥有者之一。西湖大学不是属于某个人的,属于整个社会的,是社会资产,一定会传承下去,这是最长久的办学方式,这是中国特色。只有在中国,才能用这样的方式把学校办下去。

将给杭州科技带来新活力

问:当初在筹建西湖大学时,是怎样的初衷?未来,要打造怎样一所国际高校?对浙江又有怎样的引领作用?

施一公:特别想强调,初衷不是我一个人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最初7个人的初衷,也不是代表500万留学人员的初衷,也不是哪一代人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我们总是希望中华民族可以伟大复兴,现在我们正在做,这是全社会的初衷。每次遇到困难,只要想到初衷,就可以有很多力量。

在杭州创办西湖大学,就像车俊书记、周江勇书记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西湖为地标,我们用西湖来命名。以后,来杭州不止是看西湖,也是看西湖大学。

我们的重点是做基础研究,也看重科技转化,已经开始在浙江落地。在不久的将来,也许5年、10年,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我们会对经济、尖端科技发展,作出贡献,让杭州更有吸引力。

所谓国际高校,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位年轻教师,都有在领域内的高精尖水平,尽管只有300位老师,但这300人就是300位各自领域顶尖的科学家。

西湖大学有36位创始捐赠人

问:西湖大学基金会的筹资机制?目前进展?

施一公:西湖大学的新和独特,在于办学模式。可以说,西湖大学是基金会创办的,它承担了极大的作用,面向社会募资,推荐董事会成员等,是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金会的募资方式和欧美一些大学一样,但也有独特的地方,更加注重中国元素,包括接近企业家、私募,并没有在大场合,而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沟通。

到目前为止,西湖大学有36位创始捐赠人,都是捐赠了很大的额度,才能进入这个行列。另外,还有400多位捐赠人。目前,募集的资金已经超过35亿元人民币。

等西湖大学走入正轨,相信捐赠会进一步打开局面,我对8-10年之内达到总金额200亿元人民币以上,充满信心。如果资金有200到300亿元,我们用利息,用投资收益运行大学、引进人才,应该是可以的。我们把最顶尖的科学家请到杭州来,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会有一个新的学术评价体系

问:听您讲到,西湖大学会有一个新的学术评价体系。怎么理解?

施一公:众所周知,指标体系是一个指挥棒。现在很多指标过于看重数字,比如文章发表数,被引用数字等,它不是没有意义,但是过分强调,会把大家带到一个很窄的道路上,就不会把目光放到对社会的贡献上,尤其是不是在科学前沿,就被忽视了。

西湖大学承诺,不会把这些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指标。

我们会用国际方式,建立学术委员会,评价学术研究是否在国际前沿,而不是看文章数。我们愿意等对社会有贡献的成果,也不要一两年发一篇文章。

一个大学,一定要有社会影响。不是去比毕业后多少校友做了精英、领袖,我们会看对人类和社会的重大发现有多少贡献,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责任编辑:林晗枝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BROMPTON JUNCTION福州东百中心全新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