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11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明确称“不适用于儿童用口罩”。而参与起草标准的专家透露,儿童口罩的标准未纳入新规,主要是由于儿童身体差异比较大,数据采集难。那么,随着公众口中的“防霾口罩第一国标”问世,民用防护口罩能更好地减少重污染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吗?

据了解,新国标规定,口罩佩戴后能将吸入的PM2.5浓度降低至每立方米75微克以下,即过滤后吸入体内的空气质量达到良及以上水平,才视作合格。标准将口罩的防护级别由低到高分为四级:D级、C级、B级、A级,分别对应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四级空气质量划分。

标准指出,当大气污染程度分别为中度及以下污染、重度及以下污染、严重及以下污染、严重以上污染时,各级对应的民用口罩防护效果分别为不低于65%、75%、85%、90%。

应当说,要想“根治”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关键还是在于改善大气环境。但在关闭重污染企业、减少冬季燃煤、控制机动车污染等污染源控制措施需要一定时间“落地”,气象条件又难有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合理佩戴防护口罩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新国标问世的最大意义,就是让近年来急速扩大的民用口罩市场有据可依。此前,我国只制定了工业用防护口罩及医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现在市面上许多“防霾口罩”参考的标准也多依据这些“国标”。但工业口罩仅强调“过滤性”却忽视“透气性”,在病毒及细菌的防护作用、皮肤敏感性等方面均不适宜公众长期佩戴。

那么,新国标下,民用防护口罩的“防霾效果”究竟如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兴琴告诉记者,标准中“每立方米75微克”只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PM2.5的“最宽松标准”,而研究显示,PM2.5超过每立方米10微克时,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不能认为佩戴了符合“国标”的口罩,就可以万事大吉。

同时,民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譬如,由于人的鼻子附近的结构比较立体,口罩佩戴时如果不能贴合面部就会“四面漏风”,防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国标主要针对的是口罩防护材质的污染物过滤效果,至于人体配戴效果如何却不易规范。

民用防护口罩在考虑污染物过滤效果之外,也要在呼吸阻力上寻求平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就指出,如果口罩呼吸阻力过大,虽然阻挡了PM2.5,也会阻止氧气进入,对心肺功能损害更大。

北京智能康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步态实验室人体力学工程师施延昭指出,民用防护口罩还需要进行运动测试,测试者佩戴市面上许多口罩进行运动时都会感到呼吸不畅,这对老人、小孩影响尤为严重。

至于儿童口罩标准的“空白”,专家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身体差异比较大,特别是幼童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使用“小号成人口罩”并不科学。儿童口罩领域需求旺盛,而标准制定就更需谨慎,避免类似“儿童药用刀切”的尴尬出现。

责任编辑:陈锦娜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乌称俄潜艇救援舰已无法发挥作用 俄方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