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内频道>国内新闻
分享

3月4日,仓管员伍秋香为康复后下午即将出院的黎婆婆揉背。 通讯员供图

3月4日,仓管员伍秋香为康复后下午即将出院的黎婆婆揉背。 通讯员供图

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医生护士、附近熟悉的阿公阿婆都以“这对母女”称呼她们

新快报记者 吴俊捷 通讯员 张青修

有这样两个人,她们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

来自湖南永州农村的伍秋香是广州军区总医院的一名普通仓管员,和黎婆婆原本只是邻居。伍秋香会经常帮助黎婆婆买菜、修水管、换灯泡,带婆婆去看病买药,只要是黎婆婆生活中有需要的,她都会尽力帮忙。但谁都不曾料想到,这一帮就是19年。19年的点点滴滴中,二人俨然已经成了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

照顾患病老人19年,对于周遭人的惊讶,伍秋香只是淡淡回应,“我能做的也就只是照顾她而已,照顾她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她向新快报记者分享起这段经历时说,“帮助他人,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

帮婆婆买菜换灯泡修水管,她一手包办

新快报记者见到黎晚妹时,90岁高龄的她安静祥和地躺在病床上,盯着病房墙上的挂式电视。饱受支气管炎折磨四十余年的她,12天前再次犯病,不得不再次入院。

伍秋香走到老人旁边耳语几句,一边用流利的粤语轻声细语地询问今天身体状况如何,一边轻轻地揉着老人的后背。

黎晚妹曾是广州第二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员工,老伴儿是广州军区总医院的一名老职工。老伴儿1987年因肺病去世后,唯一的女儿一年后远嫁香港,平日里只有她一人生活。

19年前,黎晚妹和伍秋香都住在医院东部的22幢三层老式筒子楼里。黎婆婆住307室,伍秋香住302室。

“医院很多职工来自全国各地。22幢住的大多是医院的职工及家属,少部分退休人员。这栋老式的红砖水泥筒子楼,三楼都设置成一室一厅格局,门口就搭着简易的炊具。每天做饭时,大家都有说有笑,经常会端着饭菜串门……”描述起当初南腔北调其乐融融的场景,伍秋香眉眼间洋溢的都是留恋。

伍秋香经常会将自家做好的可口饭菜端给黎婆婆,或者叫她一起来家里吃饭。伍秋香的女儿冬冬也会经常跑到婆婆家,碗里时不时会多个红烧鸡翅或几块清蒸鱼。一来二往,伍秋香逐渐留意到婆婆经常吃药,才知道她患有支气管炎。

当时已经70岁的黎婆婆,尽管身子骨还算硬朗,但腿脚行动不太利落。伍秋香每次买菜时,都会主动问黎婆婆是否要帮手买菜。如果工作很忙,来不及,就会委托左邻右舍帮她代买。婆婆家的灯泡、水管等日常设备的维修等,都是伍秋香一手包办。

伍秋香说起这一切,云淡风轻,却忍不住慨叹时光如梭。“19年,唉,时间过得真快啊!女儿都已经上高三了!”

“我们搬走了,还是一样照顾您”

尽管已经90岁了,常年又饱受支气管炎的折磨,可黎婆婆记性好,意识思维也很清晰,说话利索。对于新快报记者问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她毫不犹疑地提及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当时还是个冬天,早上起床后,婆婆感觉身体状况还不错,但到了中午,就感觉吃不下饭,到傍晚,头晕了起来。黎婆婆告诉伍秋香后,伍秋香的老公马上背起婆婆往楼下奔,伍秋香则跑去医院急诊科室借轮椅,二人推着黎婆婆往急诊室送。刚送到急诊室,婆婆就开始大口喘气,呼吸已经很困难,脸色已经涨呈紫黑色。

问题严重,医院立即组织了呼吸、心内科等五个诊室的专家会诊,抢救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将婆婆从死亡的边缘线上拉了回来。

据黎婆婆回忆,类似这种三更半夜打电话给伍秋香或大年初一感觉不适要陪着去看病的情况,至少有四五次。日常生活点滴的悉心照顾加上多次危难关头的抢救,使黎婆婆心里愈发感觉离不开伍秋香。

在22栋住了近十年,因为医院的调整,伍秋香被安排到了98栋的两房一厅。“当时她告诉我说,‘阿婆,我要搬家了’,我就问她‘要搬去哪里呢?’她说‘从22栋搬到98栋’。我就感觉心里没底了,没有依靠了。”黎婆婆回忆道。

当时我就哭着抱着她说“你搬走了,我怎么办?”她就安慰我说,‘我们搬走了,还是一样照顾您!"黎婆婆说起这一切,还非常清晰。

周围人都用“这对母女”称呼她们

作为一位老支气管炎患者,婆婆日常吃的药,伍秋香都清清楚楚。经常前去看病的呼吸科主任医师、护士等对于这对特殊关系的“母女”也非常熟悉。

“最初去看病时,我向医生说起她的病症,医生会问我,‘这是你妈妈?’我说是隔壁婆婆,他们还不太相信。现在,过去开药,医生都不再问了。”伍秋香说。

军区大院的不少医护人员、同婆婆一起逛公园聊天的阿公阿婆们,和新快报记者聊起她们,都显得习以为常,冠以“这对母女”来称呼她们。

“之前住在22栋,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会看看她的门开了没有,如果没开,就会立刻打电话给她,害怕她身体出了状况。”伍秋香说。黎婆婆床头的写字台上一直贴着伍秋香的电话号码。

尽管伍秋香搬出22栋已经近十年了,黎婆婆的女儿也特意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她,但一旦黎婆婆生病了,保姆还是会立刻拨打伍秋香的电话。

“这么多年,我们就像家人一样。如果不让我照顾她,我也会觉得心里像缺了什么一样。”伍秋香对新快报记者说。遇上逢年过节,若婆婆没有被广州的侄子、侄女接走,伍秋香都会叫上她一起。每年的母亲节,伍秋香都会和婆婆一起过。在江西读高三的女儿冬冬,但凡放假归来,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婆婆。

躺在病床上的黎婆婆听到我们提起冬冬,瞬间眉开眼笑。她向新快报记者模仿起多年前的场景。

冬冬还小的时候,婆婆总昵称她为“乖孙”。冬冬上了幼儿园,有次一本正经地对婆婆说,“你应该叫我孙女。”黎婆婆照办喊了她一声“孙女”,她立刻有模有样地回应了一句“唉”。

黎婆婆很有兴致地说起这些场景,笑得牙齿都露了出来,连续念叨了两遍,似乎还意犹未尽。一旁静静站着的伍秋香也笑了起来。

说起和黎婆婆的关系,伍秋香说,“我们就像家人一样,她也把我当女儿看待的。”

她质朴地说:“我家境不是很宽裕,她家境也不好,我给不了她更多东西,能做的只是照顾她而已。”

对话

“帮助他人, 内心会有种舒畅感”

新快报:19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您自己有意识到过您照顾婆婆已经这么久了吗?

伍秋香:以前从来没算过,也没想过。12天前,她需要住院,但床位很紧张。我去找呼吸科的陈主任办理住院手续,就说,婆婆已经90岁了,害怕拖太久身体吃不消。说完,才猛然间发现已经19年了。

新快报:如果需要,还会继续照顾下去吗?

伍秋香:不能说需要,应该说已经成了习惯。就像自己父母一样,如果几天没有看到或不知道她的情况,就会忍不住想问问想看看。就像现在,虽然分开住在不同的楼,但只要有空,都会想过去看看。已经成了习惯,就没有想过今后还会不会继续。

新快报:这么多年的尽心照顾,有什么原因吗?

伍秋香:不仅仅是照顾老人,帮助他人,我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感。

新快报:多年像家人一样的陪伴,婆婆有什么言语或者行为,让您瞬间被触动呢?

伍秋香:有的。我七八年前生病需要做手术,我怕她知道会担心,就没有告诉她。她几天没有见到我,就到处找医院熟人打听,最后还是知道了。她就专门煲了病人喝的瘦肉水。因为走不了那么远,就让我的护工端给我。

新快报:还有没有其他让您感受很深的事情?

伍秋香:不希望她去关心我,让我照顾她就好。我们家境不宽裕,她家境也不好,我能做的就只是照顾她而已。

责任编辑:肖舒

相关阅读
最新国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逆水寒手游少年柳星闻怎么打 永夜星都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