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国际频道>国际新闻
分享

【环球时报驻澳大利亚特派记者 刘天亮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郝树华】小心,这些水果里面可能也藏有“暗器”!继“草莓藏针”事件后,澳大利亚最近一周陆续又爆出“香蕉藏针”“苹果藏针”等惊险事件,严峻的食品安全现状已在全国范围亮起红灯。接二连三的“水果藏针”事件被业内人士比作“商业恐怖主义”,造成民众恐慌,更导致果品行业损失惨重。一时间,澳洲人谈“果”色变。就连新西兰的一些超市都因此停购澳大利亚草莓。

澳大利亚新闻网18日报道称,当天,住在悉尼的卡米拉被苹果内暗藏的“杀机”惊得目瞪口呆:她之前在该市西北部的沃尔沃斯超市购买了一份6个装苹果,本打算给女儿当点心吃。就在她削皮切块时,水果刀碰到硬物,取出后竟发现是一枚钢针。卡米拉称,自己因之前看到了媒体报道“草莓藏针”的事件,才把苹果切成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称,“苹果藏针”是澳大利亚近两日发现的最新食品安全事故。本月上旬,该国昆士兰州最先爆出“草莓藏针”事件导致一名21岁男子误食、受伤;之后,同类事件接连发生,相关报案数量超过20起。目前,调查工作已扩展至全国6州,最远至澳大利亚最南端的塔斯马尼亚岛。不仅如此,“危险水果”的类别也从草莓延伸至香蕉和苹果。但后两种水果的藏针事件仅属个案。

危险果品事件引发了澳大利亚联邦和地方当局的高度关注。澳大利亚农业部长利特尔普劳德呼吁将恶意破坏果品的不法分子“扔进监狱”。多地警方同时采取调查行动,昆士兰州政府更是开出1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49.5万元)的高额悬赏。不过,昆士兰州警察局局长斯图尔特表示,由于国内果品供销网络庞大且复杂,对个别“藏针者”展开全面调查耗时久、难度大,锁定嫌犯并不容易。

此前,业内人士曾怀疑“藏针者”是个别心怀不满的前果品行业雇员,警方不太认同这种看法,因为“草莓藏针”的情况发生在几个不同品牌的产品中,报私仇的可能性较小。目前,警方不排除“团伙作案”的可能,同时怀疑有居心不良者在“草莓藏针”事件爆发后进行了恶意模仿。当局警告称,肇事者要面临长达10年的监禁,切勿跟风。

截至目前,“水果藏针”事件已重创澳大利亚果品的生产和销售。该国一些连锁超市部分或全部下架了问题水果,一些涉事草莓品牌如“莓果迷”“美味莓果”和“唐尼布鲁克莓果”等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召回。不仅如此,新西兰至少两家大型连锁超市已于17日全面停止订购澳大利亚的草莓,并下架了现有产品。

ABC称,澳大利亚今年的莓果类产品本就有些供大于求,“草莓藏针”事件更是直接导致莓果价格大幅下跌,迫使果农成批量地销毁产品,形成“果贱伤农”的行业低迷景象。南澳大利亚州的一名果品商表示,由于“危险水果”重创消费者信心,目前市面上“还卖得动”的草莓产品仅为总量的10%左右,而这种状况势必会一直影响到来年的果品行情。昆士兰州草莓种植业协会负责人舒尔茨表示,这一事件影响深远,从生产到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职位都有可能面临失业,包括果农、供应商、包装工和货运司机等。

据澳大利亚《信使邮报》17日称,为了挽回消费者的信心,昆士兰州个别草莓农场已经准备安装金属探测器,以确保水果产品发货时没有金属异物。澳大利亚一些政客近日也竭力维护果品行业的声誉。澳大利亚国家党副主席麦肯齐坚称,该类事件在本国的食品安全史上“极其罕见”,并呼吁民众继续支持国家莓果行业。不过她同时也表示,安全起见,果品消费者今后最好“切开了再吃”。美国VOX新闻网称,澳大利亚的“水果藏针”事件引发舆论对“农业恐怖主义”的忧虑,卫生部长亨特上周末已命令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此事进行彻查。

责任编辑:杨林宇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国际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台当局受邀参加所谓“民主峰会” 外交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