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去污本领强 东山湾引种海马齿净化海水(图)

八尺门海域的海马齿已长得郁郁葱葱。(图片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提供)

去污本领强 东山湾引种海马齿净化海水(图)

验收现场。

海马齿:一种耐盐植物,可美化景观、净化水质,也可作为海水蔬菜食用并具药用价值。

两年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团队将一种耐盐植物——海马齿引进了东山湾八尺门海域。这是首次将海马齿试种在开放海域的网箱养殖区,这不仅仅是在当地海区增添一道风景线的问题,科研人员真正关心的是,海马齿这种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复当地受损的海域生态环境。

两年后的今天,这个“试验”终于有了结果。事实证明,海马齿不仅在当地海域生长茂盛,并且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氮、磷含量,这意味着,海马齿在集约化网箱养殖海域的“去污”能力得到了成功印证。

1、网箱养殖导致东山湾水质恶化

东山湾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水养殖区,由于过度养殖再加上水交换条件差,网箱养殖自身污染严重,海水中氮、磷大幅超标。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洋环境研究室主任罗冬莲告诉记者,网箱养殖残饵、排泄物等大量沉积会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近年来八尺门养殖生物大面积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网箱养殖区受损生境的修复迫在眉睫。

2013年,在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资助下,项目团队启动了对东山湾的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一般来说,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修复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相比,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简单方便、不易产生二次污染、不破坏生态平衡等诸多优点,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受损生境修复选中海马齿

虽然决定了要在东山湾运用生物手段进行受损生境修复,但是,由于没有先例可供参考,在项目启动的第一年,研究人员只能进行摸索性试验。

根据常规经验,网箱养殖区海水的修复植物大多采用大型海藻和贝类。一开始,科研人员试种了海带、江蓠、牡蛎、贻贝等,但是效果不尽理想,结果是“死的死、伤的伤”。经过多次试验后得出的结论是,该海域海水流速小、悬浮物含量高、透明度低,不利于大型藻类、贝类生长,严重制约了修复种类的可选性。

当研究陷入瓶颈时,在筼筜湖上铺设海马齿浮床改善水质的成功经验,为项目组的科研探索道路带来了启发——研究团队很快调整了思路,此前应用在实验室小水体、养殖池塘、半封闭咸水泻湖的修复种海马齿进入科研人员的视线,“它耐盐而且扩繁可控,不会过度蔓延扩张。既然可以种在筼筜湖,或许也可以在东山湾存活。”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要通过实践才能检验。

3、试验结果喜人 将逐步推广

要将适宜生长在近海岸沙地上的海马齿“移植”到开放性的网箱养殖海域,科研人员为其量身打造了“住处”——生态浮床和生态浮岛。2014年,第一批扦插苗在八尺门海域试验区顺利成活。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在2015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李永祺教授等专家主持的现场验收中,原本平均茎长15厘米的海马齿,已经长到了128厘米,根须长达52厘米。从视觉上看,试验区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并且跟踪监测结果显示,试验区海水的氮、磷浓度有效降低,海马齿“坐实”了在特定海域的生境修复能力,耐盐植物海马齿海湾生境修复技术研究至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美化景观、净化水质、修复生境只是研究跨出的第一步,成功的修复生物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要让当地的养殖户都乐意种,就必须考虑种植海马齿能否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罗冬莲说,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海马齿可作为海水蔬菜食用,项目组也尝试通过凉拌、清炒、羹汤等方式来改良海马齿的风味。而海马齿的药用价值和营养成分,也具有潜在的高值化利用前景。

科研团队目前正在对修复效果进行跟踪监测与评估。除了东山湾,科研团队在浙江宁波象山港试种的另一片“试验田”也熬过了1月份的寒流,顽强存活了下来,项目组初定的下一个目标是,到福建省的北部和中部海域再开展试种,并将海马齿的生境修复技术逐步示范、推广,使其成为改善网箱养殖区水质环境的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林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维修引发纠纷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人员落水、紧急救援!这场应急演练超“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