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磁灶造梦

晋江磁灶以瓷为名造梦想 欲再现古镇曾经辉煌

延续800年烧造的蜘蛛山窑址

海峡网6月1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紫玄 陈建辉 编辑 叶碧玉 陈世国 视觉 龚长旺 张娟)

85岁的制陶老师傅吴丁山,至今仍记得晋江磁灶岭畔村蜘蛛山窑址工人劳作的景象:有人挑着陶土来到作坊,有人用水碓粉土,淘洗沉淀,再用脚踩踏炼泥;作坊内,有人正在拉坯,有人把成型的坯上架晾坯,有人负责给器物上釉;待釉晾干,有人装坯入窑……大家各忙各的,一刻都停不下来。

吴老说,对岭畔人而言,陶瓷就是生命。这座蜘蛛山窑址,延续了800多年,塌了修,修了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正式熄火,成为磁灶人永远的记忆。

磁灶窑最早的窑址可追溯到南朝晚期,距今1500多年。宋元时期,磁灶瓷器远销日本东南亚一带;明清时不少陶瓷工人往海外谋生,将磁灶制瓷工艺带往菲律宾等国。直到1978年,磁灶再次燃起熊熊窑火。但此时,已几乎无人再烧造曾让磁灶人引以为豪的瓷器了。

今年5月底,岭畔村一老宅重建时,意外发现另一处窑址堆积层,出土大量宋元陶瓷,还有与“南海一号”沉船上的瓷器相吻合的青釉瓷,成为泉州“海丝”文化的又一见证。

磁灶窑的兴衰,可以用岭畔村65岁的老陶瓷工匠吴松森的话来概括:“以前家家户户都用我们自己烧造的糕钵蒸糕,用陶油缸装油,海边的渔民到我们这买陶瓷的网坠,盐场到我们这里买粗陶板晒盐,婚丧喜庆更是离不开我们磁灶的陶瓷。如今,这些东西都让玻璃、钢铁取代了,传统没了,工业化生产瓷砖、琉璃这些建筑材料代表不了磁灶窑曾经的辉煌。”

史料记载,磁灶为古地名,古时用以烧制陶瓷之灶,亦称“瓷灶”。因“瓷”与“磁”闽南语谐音,故称“磁灶”。

千百年来磁灶人“讨生计”的本领能否一直传下去?如何重新打响磁灶窑址这个品牌?当地政府也在转型、借鉴、文创等方面做了规划。但不少人都认为,不论怎样做,在磁灶窑未来出路的关键词中,最核心的仍是“传承”二字。

海丝路上的“抢手货”

晋江磁灶以瓷为名造梦想 欲再现古镇曾经辉煌

南海一号发掘文物:磁灶窑绿釉印花癸口瓷碟

八百多年前的一天,一艘南宋商船满载一船货物,缓缓驶离泉州港,或许因为超载、台风、触礁,这艘船在南海烟波浩渺中悄然沉没。1987年,当这艘被冠名为“南海一号”的木质古沉船被发现时,它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人们发现,其上搭载的大量瓷器,有不少产自泉州磁灶窑,如精美的磁灶窑绿釉印花癸口瓷碟,便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外销瓷。

今年5月,晋江磁灶镇岭畔村的古窑址挖掘,再次将“南海一号”和磁灶窑联系在一起。泉州市博物馆陈建中馆长说,这是近年来泉州宋元窑址最大的一次发现,再一次佐证宋元时期泉州瓷器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南海一号”开启磁灶窑盛况

自1987年被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上岸,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经过多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考古,专家推测“南海一号”是属于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类型的古船,始发港基本可以确定为泉州港,而船上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

在众多的发掘文物中,磁灶窑的青瓷、黑瓷和绿釉陶器等就发现不少,大部分为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口生产,产品有很多底部写着墨书,经海水浸泡八百多年依然没有褪色,这是因为磁灶窑陶器胎质粗、松,就像宣纸一样,书写的墨书渗入到胎质里,不易褪色,墨书多是姓或名,比如“黄”、“李大用”,以区别货物主人。

在所有已发掘文物中,磁灶窑绿釉印花癸口瓷碟堪称当时磁灶窑外销瓷精品,其采用仿银器的外形,碟口沿就像葵花瓣,碟上面还印有葡萄纹,内腹壁有十二道出筋,内底平坦,器身内外满施绿釉,完全为迎合国外市场而作。

“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已跃居我国四大贸易港之首,且被外国人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地区的陶瓷、铜铁、丝绸、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亚洲各国,而磁灶窑此时也正处在鼎盛时期,从这个时期就发现了14处古窑址,就可说明当时磁灶窑陶瓷外销的盛况。”晋江市博物馆吴金鹏馆长介绍,这个时期古窑址堆积层的厚度远胜南朝和唐五代窑址,如土尾庵堆积层最厚处达4米以上,而这一时期窑址作坊范围也比前代有所扩大,如曾竹山窑址范围达16000平方米,由此可见,“南海一号”只是向我们开启磁灶窑盛况的一个小窗口。

责任编辑:肖舒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网上赌场 下注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1.27万亿元!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创新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