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专家首次披露福建考古新发现

榕山遗址中犁沟的痕迹。

专家首次披露福建考古新发现

赤塘山考古中出土的商代晚期器具。

专家首次披露福建考古新发现

仙女山墓地中的随葬品——烛台。

海峡网2月22日讯 (福州晚报记者 陈丹 实习生 程婷婷/文 记者 杨勇/摄 烛台、犁沟图片由厦门考古实习队提供)近段时间抢救性发掘的闽侯赤塘山墓葬群情况如何,众多古墓有多少逃过盗挖?海坛海峡深海之下,古沉船如何一个个被发现?平潭榕山遗址里,距今约3000年的壕沟有何作用?平潭仙女山南北朝墓葬的精美烛台长啥样?

昨日,2018年度考古工作汇报会在福建博物院举行,省内考古专家们汇报了去年主要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其中不少内容系首次披露。

赤塘山发掘古墓 大部分遭盗挖

记者获悉,去年11月起,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联合组队,开展了赤塘山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

赤塘山遗址位于闽侯上街镇上街村,面积约2390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已发掘商周土坑墓10座,六朝至唐砖室墓32座,唐代土坑墓2座,出土商周器物26件,六朝至唐器物136件。

其中,商周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具及人骨均已无存,不过出土较多可复原陶器和原始青瓷器,为闽江下游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珍贵资料。

数量较多的六朝至唐墓葬群中,初步统计东晋墓有13座,南朝墓12座,唐代墓7座。可令人心痛的是,其中29座有被盗挖的现象,不少盗洞内还留有矿泉水瓶。

记者了解到,在没被盗挖的一些东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发钗、纺纶、剪刀、痰盂、盘口壶等随葬品。而在南朝和唐朝墓葬中,丰富多样的墓砖纹饰是一看点:南朝墓葬墓砖纹饰多为篦梳纹、变体钱纹、动物纹,到了唐朝墓砖纹饰,篦梳纹消失,以钱纹、莲瓣纹、鱼纹为主。

有趣的是,唐代还有两座土坑墓,墓内都有硕大的缸,大缸内曾经装着什么,还有待考古专家揭秘。

据了解,六朝至唐墓葬群的发现,对研究福州地区这段时期的丧葬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可成为今后闽江下游六朝到唐墓葬的断代标尺。

仙女山砖室墓 5件青瓷器保存完好

在平潭,去年考古方面也有重大发现。

去年9月27日开始,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闻捷带领厦门考古实习队,住进了平潭考古基地,开始田野考古实习。

在平潭榕山遗址,他们和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一处距今约3000年的聚落遗址,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发掘出包括房址、水井、墓葬、堆石等30处遗迹。“从房址分析,当时的房屋为干栏式,目前确认两座是圆形,一座方形。”张闻捷介绍,考古队还在遗址的北部发现了一道十分清晰的犁沟,判断是宋元时期的遗迹,“平潭岛上的人当时种植什么作物呢?我们已将犁沟里的植硅体样品送实验室,这样或许能知道答案。”

此外,他们还在发掘区西南角发现一处壕沟,走向大致环绕聚落遗址。“从地形等推测,这可能是村落里用来防洪、排水、防御野兽的。”张闻捷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中旬,师生们还在不远处的仙女山,抢救性清理发掘了一座距今1500年左右的砖室墓。这是平潭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遗址,意义重大。墓葬中出土的6件随葬品,除了剪刀外,5件青瓷器均保存完好,造型精美。

昨天在汇报会上,张闻捷首次晒出了这5件随葬品的照片,包括四系罐、盘口壶、双系罐、莲花口灯台、烛台。

“榕山遗址揭示了约3000年前布局清晰、结构完整的聚落遗址,这对了解当地先民历史、探讨南岛语族的迁徙以及完善当地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而仙女山墓地的发掘,填补了平潭该历史时期考古的空白。”张闻捷介绍。

平潭水下考古 发现10多处疑似沉船

除了陆地上的考古,记者了解到,平潭水下考古也有新成绩。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介绍,2018年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实践了区域系统调查方法。

“这是在某一区域内开展全覆盖式调查,以全面、系统地记录调查区域内遗迹、遗物分布情况为主要目标,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方法。”羊泽林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以来,主要采用依靠渔民和潜水员等指引,以发现沉船为主要目的的点状水下考古调查方法,这种早期方法很被动。所以,去年5月份开始,他们在海坛海峡实践了“主动式”的区域系统调查方法。

“这次水下调查主要集中在大练岛南侧4号海域,通过多波束、侧扫声呐扫测。在浅地层声呐发现疑点9处,侧扫声呐发现疑点10处。”羊泽林介绍,疑点处的图像不少呈船状物体,可以判断可能是古代沉船,根据这些疑点,下一步将一个个进行水下摸排探查。

  白头山遗址发现 旱作农业证据

昨日的汇报会,还透露了位于闽侯县荆溪镇的白头山遗址发掘的新进展。

2018年4月至7月,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联合组队,在闽侯二桥项目涉及白头山遗址范围内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至少从距今5500年~5000年开始,一直到商周时期,这里都有史前人类活动,是一处延续时间较长的聚落遗址,这对于了解闽江下游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昙石山文化的三个层位发现了7粒黍子稃壳植硅体,这是首次在闽江下游遗址的昙石山文化层中发现旱作农业的成分,也是该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旱作农业的证据,为水稻和黍粟向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福州市文物考古队蔡喜鹏介绍。

  冶山路一侧工地 发现汉宋时期建筑台基

汇报会还透露了鼓楼区冶山路一侧——省林业局工地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进展。

2018年10月到12月,考古队在此开展实地考古调查勘探,主要收获是发现汉代和宋代两个时期的建筑台基。

据了解,汉代台基虽然后期破坏严重,但在西南部发现一柱础石,同时在其附近几平方米的地方出土了瓦当5件,不仅证明了这里是汉冶城宫殿区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南临欧冶池,它可能是宫殿的更中心区。

而宋代台基西侧沟内残存一石木建筑基础,加上沟内出土了大量当时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品,足以证明当时福州经济的繁荣。

责任编辑:黄仙妹

相关阅读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民进党拟收“战争税”、台军在金门打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