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连江与陇西共写“山海经” 今年可带动脱贫1.1万人

连江与陇西共写“山海经” 今年可带动脱贫1.1万人

常对儿在“阳光房”里采着蘑菇。

海峡网12月21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叶建隆 文/摄)福州连江,海域辽阔,做足“海”文章,是中国水产大县。

定西陇西,农业发达,念好“山”字经,是中国药材之都。

自然禀赋的不同,造就了地域差异的“棋局”;跨区域结对帮扶,落下了优势互补的“棋子”。横跨2000多公里的连陇两县,如何进行山海互动,谱写东西扶贫协作的“山海经”呢?

“只要把桥梁架起来,群众就能走出去,产品就能运过去,百姓就能富起来。”连江挂职陇西县的干部刘麟翔说。据悉,在连陇两县的携手共建中,2017年陇西县脱贫3609户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43%。2018年,帮扶项目覆盖陇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90户3.9万人,年内可带动脱贫2550户1.1万人。

【消费扶贫】

福州鱼丸“牵手”定西土豆

一边是定西陇西的特产土豆,一边是福州连江的特产鱼丸,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它们成功“牵手”。

今年10月,在福建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陇西县的土豆淀粉经过陇西务工人员的手,被制成福州鱼丸。

2018年初,两地聚焦消费扶贫,通过企业合作、电商销售,陇西的土豆、香菇等特产销往连江。其中,福建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与陇西企业合作,购买了500吨土豆淀粉。“陇西土豆很畅销,仅10天就成交了2万单。”连江一家电商平台的负责人说。

12月14日,连江又在好家园、兴福兴等超市设立了陇西特产专柜,让连江市民可以买到陇西特产。

线上火热、线下畅销,陇西特产直抵连江,创造了“消费+产业”扶贫的“福州模式”。

【就业帮扶】

“3个月抵上一年收入”

“这就是连江的海,蓝得很。”近日,陇西县首阳镇樵家河村陈银河指着手机里的照片,给丈夫比划着。

去年,连江与陇西开展扶贫劳务协作,作为第一批响应者之一,陈银河成了福建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在去连江务工前,她在老家打零工,不是在拥挤的人才市场,就是在寒风凛冽的田里。

“那时候一个月满打满算收入2000元。”陈银河说,她现在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仅去年3个月就抵上以往一年的收入。

2017年,陈银河用亲身经历带动了21名村民前往连江务工,2018年增至42名。

目前,陇西县有530名贫困劳动力集中培训后,输送到连江,实现了转移就业。

【产业帮扶】

“阳光房”里长出“致富菇”

今年12月初,陇西迎来冬雪。权家湾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对儿,在“阳光房”里采着蘑菇。

前些年,她的丈夫打工伤了身子,孩子要读大学,家里经济难以为继。

“可得谢谢公家帮衬,让我渡过了难关。”常对儿说,现在她只要按时采摘香菇,一年就能有1.5万元的收入。

易操作,能致富,前景广,陇西县已建成“阳光房”187座。以夏菇生产估算,每座“阳光房”每年可为贫困户增加收入1.5万元。去年投产的53座,为贫困户增收80多万元。

“福州帮扶+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正在带动陇西县产业发展,实现群众脱贫增收。

【车间扶贫】

陇西农产品不再“藏深闺”

今年12月12日,连陇两县东西部协作菌棒生产线正式开机,这给积贫已久的焦家湾村带来了产业。

“藏在深闺人未识”是陇西县农特产品的最大问题。为此,连陇两地特意引进福建省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携手当地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指导贫困户进行菌棒生产、技术培训、香菇回收。

福建省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阮为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菌棒成本4元钱,产生收益6元~7元,每个大棚里有7500根菌棒,能为贫困户增收1.5万元。

当天也是50岁的周建兰在菌棒生产扶贫车间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她是权家湾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在家门口打工,我很开心。”周建兰说。

作为连陇两县扶贫协作中的核心力量之一,陇西县已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5个,带动群众就业123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21人,年人均实现增收1.5万元。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鳗乘火车“游”向莫斯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