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40年探索 打破开颅死亡魔咒

1990年后引进高档手术显微镜,推动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发展

40年探索 打破开颅死亡魔咒

上个世纪70年代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恢复组建神经外科

40年探索 打破开颅死亡魔咒

如今使用机器人,在定位完成后,机器人一键进入患者颅内进行手术

40年探索 打破开颅死亡魔咒

在手术前,先3D打印出患者脑部模型

海峡网12月18日讯 (海都记者 夏雨晴/文 肖春道/图 通讯员 吴旻慧) 前几日,60岁的老梁遇到了一个难题。刚刚做完脑部动脉瘤手术的他拿着票据去申请补贴,却被办事大厅的工作人员拒绝了:“你头上连个伤口都找不到,还说自己做了开颅手术。”

造成老梁这个“麻烦”的,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一项绝技:锁孔微创技术。脑袋上开一个小小的洞,就能夹闭脑里的动脉瘤。术后的皮内缝合,伤口很难被发现。

40年前,没有人能想到,带着死亡意味的“开颅”一词,40年后能如此轻松完成,甚至可以让机器人代劳手术。

3D打印头骨、四维人体影像模拟、ROSA机器人……科幻大片中的神奇场景,每天都在神经外科的手术室里上演。

40年前听到脑动脉瘤 如临大敌

半个多月前,老梁还脑出血重度昏迷在床,如今已经活蹦乱跳地找伤口了。引起老梁脑出血的,是脑部动脉瘤破裂。

附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林元相说,所谓的脑动脉瘤,就是脑部血管上长了个泡。而这个血泡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要了人命。

“40年前长了动脉瘤,基本只有等死的份。”林元相说,那个时候一听到脑动脉瘤,医生都如临大敌。无法获知动脉瘤的位置,只能靠病征和经验猜测。想要处理动脉瘤,只能大骨瓣开颅。那时开颅的死亡率较高,感染、神经受损等等,都是巨大的危险。即使侥幸活下来,偏瘫、失语等残疾率也很大。

比起死在手术台上的患者,更多人死得不明不白。

林元相至今还记得,十多年前,他偶然到闽北会诊。当时一名患者脑出血,在医院保守治疗抢救了过来,具体脑出血的原因没有诊断出来。患者写了感谢信,就贴在医院急诊室的墙上。大家都以为转危为安了,可几天后的一晚,那名患者脑部再次大出血。这次病情严重,没能抢救过来。医生们打开患者的脑袋后,发现他正是死于动脉瘤。

率先开展锁孔微创 十年推广基层

2001年,影像学和医疗器材发展逐渐成熟,除了神经介入技术,附一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康德智团队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兰青团队,率先在全国启动了一项研究: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手术技术。林元相说,这项技术就是让脑动脉瘤,不用“大开颅”也能解决。患者连头发都不需要剃,头皮切开一个三四厘米的创口,取下一块瓶盖大小的头骨,在前期CT和CT血管造影、DSA、磁共振的精确显像下,找准动脉瘤瘤颈的位置,放入特制的动脉瘤手术夹,就能让瘤夹闭消失。手术后取下来的头骨还能重新安上,伤口在皮下缝合,不用拆线,而且都隐藏在发际线、皮肤本身的纹理(皱纹)里,也就出现了老梁之前找不到伤口的情况。

“当时这个设想被好多同行质疑,他们觉得这种手术怎么能做到微创。但是之后纷纷到福建来学。”林元相说,2007年,这项技术成熟后,附一医院逐步将这项技术向基层医院推广。五年前,大部分地市级医院掌握了这项技术。如今,附一医院已经培训了全国24个省、市的近200名医生,有些县级医院也能在附一医院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脑动脉瘤微创手术,并且通过锁孔微创技术,还能对深部的其他脑实体肿瘤进行手术切除。

头骨不用“绑腰间”3D打印一键成型

5年前,引入了3D打印机,用高分子的材料,为头骨损伤的患者“打印头骨”。

林元相说,神经外科有头骨损伤,或者一些需要取下头骨手术治疗的患者,因为治疗需要,很多患者从取下头骨到再安上,甚至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取下来的头骨不能丢,都被医生放进肚子或者大腿等地方。但是由于长期没有营养供给,这些骨头会渐渐被吸收,等安上后反而和自己原来的头颅骨不匹配。

“有了3D打印机,事先通过影像技术重建病人的头骨模型,打印出来的头骨能够做到完美匹配。头骨缺损的患者更是直接缺哪打哪。”

除此之外,一些疑难的脑肿瘤切除,医生们也可以先打印出患者的头部模型,观察从什么地方手术最好,甚至提前练手。

手术有“导航”机器人操刀入脑

今年年初,附一医院引入了全国第六台、福建省第一台ROSA手术机器人。有眼睛、手臂和大脑的机器人,能够自动完成对手术精度要求最高的颅脑外科手术。

患上帕金森病14年的林依姆,是第一个接受ROSA手术的患者。一直靠药物治疗的她,去年年底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全身僵硬、不能动弹。医生将林依姆的资料和手术计划输入ROSA机器人的“大脑”后,轻轻一按键,ROSA机器人就很快找到了林依姆脑中米粒大小的深部靶点,并精准地将“脑起搏器电极”放了进去。原本需要六个小时的手术,三个半小时就完成了,而且没有丝毫的误差。

林元相介绍,除了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ROSA机器人还用于癫痫灶深部电极植入定位、脑深部肿瘤等的切除、损毁手术,而其强大的导航功能,在各种手术中,都能帮助医生的手术刀在有精密复杂网络的脑中安全游走。

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福建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康德智教授介绍,目前,附一医院神经外科已经步入了国内先进行列,之后将发挥好对我省神经外科发展的引领作用,聚焦世界发展前沿,关注跨界科技发展动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争取在融合创新上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职”击现场!看台江如何搭建“双向奔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