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福清棚户区改造100多天拆迁93万平方米

福清棚户区改造100多天拆迁93万平方米

征迁干部给群众解释政策。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 林晗 文/摄

每天“白加黑”,忙至深夜,只为让群众满意而归;主动帮群众寻找走失的亲人,获得群众的理解;群众感恩,又送蜂蜜,又送鸭,干部婉拒;群众支持,主动拆除房屋,还带领乡邻签约……

这温情的一幕幕,在福清市棚户区征迁一线不断上演。今年初,福清市打响了棚户区改造攻坚战,145个攻坚组2000多名干部扎在一线,以人为本、和谐征收,仅用100多天就拆迁93万平方米。

扎根一线 一天签约数100多户

“政府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今年的3月一天凌晨,负责音西街道霞盛村片区征迁的第二指挥部群众接待室内,依旧灯火通明。

这一天,来签约的户数达到最高峰,有100多户。第二指挥部负责人莫开奇带领的征迁队伍从早忙到晚,一口水也顾不上喝。与群众谈完,当场签约,当场测算、录入,群众选定最优的安置方案,满意而归。

前来签约的有一开始就心存抵触的村民李某。此前,面对李某的不理解,征迁干部每天上门做工作,征迁干部记不清上门多少次,渐渐取得李某信任。

“他们是真心为我们着想。”李某说,邻居的房屋拆除,他家受到影响,断水断电,但征迁干部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立即派人修复他家的水电;村里有一位已签约的村民,孩子结婚,需回老房子办婚礼,征迁干部等婚礼办完,才进场拆房……征迁干部的耐心,李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后他不再犹豫,在征迁协议上签了字。

那天,最后一个村民签完字,已是凌晨3点。正是征迁干部深入一线,耐心做被征迁户的工作,霞盛村片区涉迁的1000多户房屋,在不到100天时间内全部完成征迁,且实现零投诉、零上访。

“那段时间,尽管每天忙得很晚,但得到群众的理解,大家都睡得特别踏实。” 第二指挥部后勤保障组副组长何航告诉记者,征迁期间,没有休息日,“白加黑”“五加二”,忙得连轴转是常态,有时甚至以指挥部为家,食堂设在征迁现场,吃饭就在现场解决。

真心付出 获得群众理解信任

“征迁干部对村民很真诚,我觉得自己也要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棚户区改造征迁的过程中,岭底自然村村民许某不仅带头签约,还带领许多村民在征迁协议上签字。

但在此之前,许某对征迁工作抱着抵触态度。“不让我们进家门,也不和我们说话。” 第一指挥部征迁干部陈可义说,他们多次上门,尝试做许某的思想工作,均被拒之门外。

许某有一个弟弟,有点智障,一天突然“失踪”,找不见人,电话也打不通,许某心急如焚。陈可义得知消息,带人主动帮忙寻找,花了一个上午终于把人找到,见许某的弟弟手机欠费,还帮忙充了话费。

当见到弟弟被送回家时,许某泪水在眼中打转。从那之后,许某对陈可义很信任,两人成为朋友。

翁某是退伍老兵,后成为下岗工人,家庭条件差,身体也不好,听说房子要被征迁,他一百个不愿意。翁某多次住院,陈可义和同事常常前往看望,送上水果和慰问金。翁某被征迁干部的真诚打动,带头在征迁协议上签了字。

在征迁过程中,像陈可义一样,用真心换被征迁户信任的征迁干部还有许许多多。他们与被征迁户交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上演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认真钻研 用好政策群众不吃亏

走进第四指挥部,像家一样温馨是给人的第一感受。每间办公室都像是会客室,摆放沙发和茶几,备有茶水和花生、水果等。

“这样的设置,是想营造家的氛围,让被征迁户有到亲朋好友家串门的感觉。”征迁干部陈冠宏告诉记者。

征迁干部在征迁的准备工作上也很用心。第四指挥部负责着新建福厦铁路项目福清段的征迁任务,该项目建设不仅能改善群众生活,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起到明显拉动作用。

“建设高铁项目,群众都支持理解,不能让群众吃亏。” 第四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副组长黄诚华,在项目征迁开始前的半年,就着手准备征迁政策制定、入户宣传等前期工作。

国家铁路征迁政策和福清市的征迁政策有些差别。如何实现两者之前的平衡,黄诚华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黄诚华要对照国家政策,对福清市的征迁政策进行调整。“前前后后应该改了有八九稿吧。”黄诚华说。

农学专业出身的黄诚华是征迁工作的“新兵”,也是铁路建设的“门外汉”。为了做好工作,无论是资历深厚的前辈,还是刚出校园的后生,都是黄诚华的学习对象。

“他每次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都会向我们询问,一点没有领导的架子。”一位同事这样告诉记者,每次在讨论中,黄诚华都会细心做好笔记,常常夜晚加班在办公室钻研。

黄诚华用心认真的样子,是福清所有征迁干部那一道道奋战在一线的缩影。

责任编辑:金林舒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福清棚户区改造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建瓯市教育局主办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培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