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福州这样“开方”治水

福州这样“开方”治水

新成立的城区水系巡查支队队员在晋安河巡查是否有污水排放。

海峡网4月17日讯 (福州日报记者 陈敏灵 蒋雅琛 孙漫/文 叶义斌/摄)治水,是备受关注又十分难解的民生课题。进入新时代,这道题有何新解法?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给出了答案。

2016年9月,福州市全面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坚持系统治理和“双腿决策”,对全市内河逐一“望闻问切”,查找病根,对症“开方”,从治内涝、治黑臭、整治污染源、改善水系周边环境等方面同步规划、整体推进,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治水之困

福州自建城以来就与水密不可分。

城区107条内河分属白马河、晋安河、磨洋河、光明港、新店片区、南台岛等六大水系,总长约244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名列国内城市前茅。虽然内河整治多年不懈,但仍有不少河段存在内涝频发、内河黑臭、沿河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造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例情况。”市建委给排水处处长朱宸熠说。

以内河黑臭为例,有雨污分流不彻底、沿河截污不到位、底泥清淤不干净等原因,也有水系生态补水不均匀,上游缺少清洁水源补充,泵站抽补水能力未充分发挥,以及内河受潮水顶托影响,河水难以交换等问题。此外,沿线居民侵占河道、污水直排等,也是导致内河出现黑臭的重要原因。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福州就阶段性开展内河整治和管理工作。但治理工作并非一劳永逸和一蹴而就,受限于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还是留下些许遗憾。”朱宸熠说,以白马河为例,虽然曾开展整治,但受限于当时的治理条件,11条支流没有同步开展治理,因此效果并不好。

此外,传统“重建轻管”的工程模式也有漏洞,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导致水质容易出现反复情况。

一线破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治水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唯有“双腿决策”、系统治水,深入一线调查论证,系统思考综合施策,治理举措才能科学管用。

2016年8月,福州市成立了内河水系综合治理课题研究小组,由4位市领导分别带领建委、水利、环保、设计等部门,深入四城区所有内河,现场踏勘、系统分析、倾听诉求,梳理问题,形成方案。

朱宸熠回忆,当时正值盛夏,白湖亭河沿岸厂房密布,岸上和河道不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工作组冒着酷暑调研,现场没有路通往河岸,组员们就从二环路上翻桥爬入,绕过一栋栋房子去调查,边看边记录。2个月里,课题组走完全市107条河道、200公里路程,排查了800个具体问题,形成1300多项具体措施和项目。

2016年11月21日,《福州市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正式下发,提出分期分批推进内涝、黑臭、污染源治理及沿河环境提升改善四大方面内容。其中,在内涝治理方面,提出了高水高排、拓河快排、分流畅排等九大措施;在水体黑臭及周边环境整治方面,提出“水七条”和“景五条”。

在“源头”,实行彻底雨污分流,开展旧屋区改造,建设截污调蓄设施,做到污水不入河;在“过程”,定期开展雨污管网的排查和清淤工作,加快推进生态补水工程,打通断头河,提高水动力;在“末端”,全面提高城区各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率等。

此外,创新治水的PPP模式更是应运而生,采用集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建设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期2年~3年,运营维护期12年,解决了建管脱节的问题,确保谁建设、谁养护,同时严格按效考核、按效付费。

提升完善

在仓山,长期头顶“黑臭帽”的台屿河,正迎来新生,十里河道的往日胜景有望重现。

通过新开挖1800米河道,台屿河海峡奥体中心段通达流花溪。待接入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后,便可实现统一调度,通过沿途钢坝闸调控各河流水量。阳岐河、飞凤河、金港河、流花溪都可经由台屿河分到水,从而盘活整个金山片区水系。

“看着河道一天一个样,心里喜滋滋的。”在夏雨苑小区居住了4年多的杨涛告诉记者,今年1月,小区众多业主还到台屿河工地送了锦旗,大家特别期待景观绿化完工的那一天。

为实现治水目标,2017年中秋国庆期间,市委市政府全面吹响提振精气神的集结号,全体治水人干劲十足、比学赶超,把中秋国庆“黄金周”变成“攻坚周”。2018年春节期间,成千上万干部职工坚守工地,谱写了动人的新春“攻坚曲”。

在去年底城区黑臭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基础上,治水人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鼓得更足。目前治水正围绕“5+1”(截流井、截污管、调蓄池、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串珠公园+支流治理)工作重点推进。

据悉,福州市7个水系PPP项目包同时推出,规模仅次于北京市(8个),所有项目包从项目谋划到落地开工平均120天,PPP方案和模式得到住建部的高度肯定。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民进党拟收“战争税”、台军在金门打实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