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滩涂泥橇长啥样?曾是戚家军抗倭“秘密武器”

在滩涂上滑行的泥橇,犹如冲锋艇在海上飞驰。

福州新闻网4月2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万小英 李琼/文 张旭阳/摄)每当退潮时,连江县马鼻镇的沿海滩涂边,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渔民们一个个扛着一种状似长条木板的东西到滩涂上,只见他们左腿跪在板上,右腿蹬地,然后一收脚,随即一溜烟地快速滑行。

滩涂泥橇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滩涂泥橇,目前是连江沿海渔民“讨小海”的工具,400年前曾是戚家军战胜倭寇的“秘密武器”。

“讨小海”交通工具

泥橇,俗称木马、土板、土溜,是一块前端翘起的木板,形状狭长,中间有扶手。渔民们在扶手前放一块小木板,上面可放鱼筐,也可放干粮等物品。

马鼻镇文化站陈承财站长告诉记者,马鼻镇有7万余亩滩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必备的泥橇,如同城里人的自行车。现在,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创业,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也经常赶小海。

玉井村村民陈可淋赶海回来,他告诉记者,泥橇在滩涂上滑行自如,利用它抓跳跳鱼、蛤蜊、蛏子、海蚌等很方便,一天大概能获利上百元。

泥橇会不会陷到泥潭里?怎样才能行走自如?陈可淋说,滑泥橇和骑自行车一样,初学者不容易找到泥橇的平衡点,容易摔倒。不过,摔倒了也没关系,只是粘上泥而已。等训练到懂得把稳扶手,掌握好平衡,且蹬地动作有规律后,就能跑得稳、跑得快了。

据悉,泥橇的行驶速度可达20公里/小时。

滩涂泥橇长啥样?曾是戚家军抗倭“秘密武器”

泥橇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承桂在制作泥橇。

曾是抗倭“武器”

泥橇除了作为渔民生产生活的工具之外,在连江历史上还留下过捍卫疆土、抗击外敌的辉煌篇章。

马鼻龟山关帝庙左侧戚公祠所刻文字显示,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流窜到东南沿海,副总兵戚继光率军从浙江打到福建连江沿海,连日征战告捷。但是到马鼻后却屡攻不胜,原因是倭寇占据了马鼻海域中的一个小孤岛。一旦退潮,孤岛四周皆为滩涂,无法行走。连江儒士陈第献上《平倭策》,提出采取泥橇战术。戚继光采纳,并对原有的泥橇工具加以改制,同时训练戚家军驾驭泥橇。

1563年夏天,戚将军率领将士潜到孤岛边,命令士兵脱下草鞋,放在岩边,然后一个个跳入海中佯装游泳。潮水退后,倭寇以为有机可乘,倾巢而出。戚家军故意佯装向海滩深处退去,扔下草鞋。倭寇不知是计,纷纷换上草鞋。哪知草鞋粘上泥,与滩涂越粘越紧,一个个倭寇陷在滩涂里动弹不得。骑上泥橇的戚家军,突然疾驰而至,在滩涂上痛杀倭寇,大获全胜。泥橇也由此成为戚家军滩涂灭敌的特殊武器。

用一整块杉木制成

81岁的陈承桂老人在玉井村制作泥橇已经有五十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做泥橇,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下面的橇板。”

橇板长度在180厘米至215厘米,宽17厘米至23厘米,高约55厘米,头部上翘,突起约8厘米。很多人会误以为翘起的板头,经过烧矫而成。陈承桂老人说并不是这样。向上翘的角度,完全是对一整块杉木,通过用墨斗画线,然后用锯子、刨子等工具“挖”出来的。

他还告诉记者,泥橇的连接处全部用竹钉,不能用铁钉或者胶水,否则会被海水腐蚀。一个泥橇基本上可用七八年。

滩涂泥橇长啥样?曾是戚家军抗倭“秘密武器”

陈承桂指导儿子制作泥橇。

夏朝已有泥橇

滩涂泥橇,是沿海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在连江,浙江、福建一带沿海都有这种形式的工具,只是结构细节和称呼略有不同。

它起源于何时?《史记·夏本纪》记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撬,山行乘辇。”其所指的“泥行乘撬”便为泥橇。

在如今的连江,泥橇除了作为生产工具,也成为体育运动工具。1990年连江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时,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泥橇速滑运动。集农具、兵器、健身器于一体的滩涂泥橇,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

马鼻镇镇长李东介绍,今后,马鼻镇将进一步做好“滩涂”这篇文章,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对滩涂的开发利用力度,如发展旅游产业等。届时,作为“海上滑板车”的泥橇或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肖舒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滩涂泥橇 抗倭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人员落水、紧急救援!这场应急演练超“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