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渔博会上,中印尼“两国双园”主题展区吸引观众目光。
在本届渔博会上,福建企业展示开发的多种鳗鱼预制菜。
东南网6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文/图)
核心提示
4日,2023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圆满闭幕。今年签约总金额达223.22亿元,现场零售额2亿元,经贸配对额9.15亿元。到场专业采购商21228人,观展人数超过15万人次。
在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之外,展会更是唱响一曲高质量发展的当代“渔歌”,全面展示福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和宏伟蓝图。海洋经济是福建“四大经济”之一,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绘就开放融通共建共享的美好画卷,福建正与世界携手将向海之路走得更远。
苦练内功,预制菜大放异彩
自古以来,耕海牧渔就是中国人的海洋梦想。时至今日,振兴渔业树立“大食物观”,已成为海洋强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食物观,强调由“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观念转变;倡导人们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与此同时,新业态、新模式、新零售对现代渔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今,以预制菜为代表的高端水产品已经站上市场的风口。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的行业规模约为4196亿元,其中,水产预制菜规模预估1047亿元,占预制菜规模的25%。
走在渔博会的预制菜展区,看到从传统的活鲍、冻鲍、干鲍,到时尚的鲍鱼罐头、鲍鱼预制菜、超低温冻鲜鲍;从烤鳗到充满创意的全鳗鱼宴,从鱼糜制品到酸菜鱼,从干渍海带到脆嫩爽口海带苗……福建水产预制菜产业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外地采购商陈鹏接连赞叹。
2022年福建全省水产预制菜产值达200多亿元,占水产品加工产值的20%,整体水平位于全国第三。福建省冷冻食品协会会长、福州泽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坤建表示:“水产预制菜的高质量发展,是政府、企业乃至农户都要牢牢把握住的抓手。”
去年以来,福建的水产预制菜一直在“苦练内功”——鱼丸有了团体标准,产值超百亿元;佛跳墙拥有了佛跳墙预制菜标准,成为水产预制菜行业首个有标准的预制菜;出台《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规划在福州马尾、连江、福清,漳州东山、诏安,宁德蕉城、霞浦、福鼎,莆田涵江,平潭等地发展以水产品为重点的预制菜产业基地。
福建水产苗种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水产资源丰富、原材料多,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水产预制菜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预制菜也成为我省优势养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要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预制菜,实现产品开发多元化。”展望未来,福建闽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秀建议,“生产企业可以针对自身原料优势,进行原料混搭、原料复配,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产业。顺应市场热度、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打造爆品。”
方秀认为,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深入实施,水产品“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成效渐显。水产品作为预制菜的重要原材料,也需要进一步强化水产产业的集群优势,推动加工及品牌建设发展。
科技兴海,绿色转型正当时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大食物观的提出要求我们以绿色生态的方式生产出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水产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说。
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以科技创新引领面向深远海,加快绿色转型,正在成为业界的共识。
能培育珍珠的绿盘鲍,能在300米深水中进行观察作业的水下遥控机器人;鱼皮鱼鳞摇身变成食品级的包装膜,无铜无锡的生态环保型海洋防污涂料……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国内其他8所知名涉海高校,带来了百项海洋科研成果进行推介,展示生态环境、材料应用、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开发与养殖、生物医疗等诸多渔业前沿科技领域新进展。
在5号馆的智慧渔业展厅,福建本土企业达华智能带着福建省首个智慧渔港项目亮相。项目位于连江县黄岐,20个智能AI探头构建监控“天网”,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渔港的每个角落,甚至可以清晰探知20海里内渔船航行轨迹。渔民还能通过手机APP进行进出港报备,确保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掌握出海船员信息,避免船员无证上岗、船员未配齐、渔船“带病出海”等问题。
6月3日,在福州举行的海洋(渔业)碳汇高峰论坛上,在诸多专家学者的见证下,连江县颁发了全国首张蓝色碳票,为海洋碳汇多元化交易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减排和增汇两手都要硬。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孙占学为福州市连江县在海洋碳汇方面所进行的探索点赞。“相较于林业碳汇等自然碳汇,‘蓝碳’开发前景更广阔。”孙占学说。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副处长王宇星认为,要探索贝藻类等固碳增汇形式,发挥渔业碳汇低成本的优势。“加强中央与地方统筹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地方也要积极进行具体实践,比如福州对‘蓝碳’的探索,这样就能相辅相成。”
“我国未来水产养殖的新空间必然在深远海。”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开门见山指出渔业发展新方向。
2021年以来,福建加快了深远海养殖发展步伐。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陈曦飞告诉记者,我省提出近3年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试点25台、养殖水体约47万立方米的总体目标,拟规划深远海养殖区28个、海域总面积约11万公顷。同时组建“福建省海上养殖装备技术专家组”和“福建省海洋与渔业装备产业知识产权分联盟”,突出深远海养殖产业的科技赋能。
共建共享,国际风范越来越足
2日,渔博会开幕当天,福建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宏东渔业带来了一条400公斤重的蓝鳍金枪鱼进行“庖丁解鱼”,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畅快的视觉盛宴。
从南极磷虾到阿根廷鱿鱼,再到“海中劳斯莱斯”金枪鱼,这些来自全球各大洋的新鲜渔获精彩呈现的背后,是“远洋捕捞、海洋运输、冷藏仓储、精深加工、进出口贸易”一整套产业链,也是福建渔业“走出去、运回来、引进来”的成果。
“我们公司拥有170艘远洋捕捞船在世界各大专属经济海区进行捕捞作业,在西非的毛里塔尼亚还建设了我国最大的海外远洋渔业基地。”宏东渔业行政中心总监吴凯波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成为全国船只数量最多、鱼类品种最丰富、捕捞作业方式最全的远洋渔业企业。”
从近海走向境外、远洋是国际渔业合作的必然趋势,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与30多个重要渔业国和地区密切联系,福建渔业的国际风范越来越足。
本届渔博会吸引来自俄罗斯、印尼、韩国、厄瓜多尔、泰国、越南、印度等15个国家及地区的企业报名参展,搭建起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在中印尼“两国双园”主题展区,新德食品、丰大集团、元洪在线等13家国内企业与10家印尼知名企业,带来了丰富的水产品和预制菜。
企业信心展现在火热的合作中,更表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里。在2日举办的海洋渔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围绕中印尼“两国双园”的合作成为一大亮点。
面向未来,如何让海洋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参会嘉宾纷纷建言献策。
“海洋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应是沿海城市发展的优先事项。”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亚太区主席、尼泊尔图利凯尔市市长拜安居表示,“我们作为地方政府,需要相互交流分享良好的经验和做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认为,寻求同时减少碳排放和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双碳”战略概念,是我们追求可持续未来的希望灯塔。
责任编辑:赵睿
- 禾下追梦五十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年来的福建贡献2023-06-05
- 闽侯金鱼惊艳亮相渔博会 斩获多项大奖2023-06-04
- 渔博会上中印尼“两国双园”合作亮眼2023-06-04
- 福建:金融活水,流向乡村最需要的地方2023-06-04
- 2023“清新福建行”两岸融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启动2023-06-02
- 第十五届海峡论坛6月16日起在福建举办 国台办:筹备工作基本就绪2023-06-02
- 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4年保持全国首位2023-06-02
- 福建省启动“数安护航·八闽行”专项行动2023-06-02
- 福建省体育局领导到运动中心调研并召开座谈会2023-06-02
- 《福建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正式施行2023-06-02
-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
禾下追梦五十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年来的2023-06-05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