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东南网10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郑文敏 陈雅芳)10月11日,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两台水稻收割机往来穿梭。

村里的种粮大户黄郑发开心不已:“这里以前是抛荒地,区镇两级鼓励大家复垦,还发放了补助金,如今复耕后喜迎丰收。”

今年以来,赤溪镇各村党支部领办的种粮专业合作社根据难易度复垦抛荒地400亩,带动全镇群众种植农作物10666亩,预计村集体可平均增收5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

这是宁德致力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区”的一个缩影。

围绕念好新时代“山海经”,宁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生态富民路正宽

金秋十月,徜徉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处处是丰收的喜悦:农民开镰收割金色的稻谷;大棚内,上百个多肉品种色彩斑斓;大山里,林下种植的药材长势良好……

回溯过往,这里曾是一片荒山,村民们生活拮据。1983年,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开荒造林,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魔芋、茶叶等作物。随后,全村掀起造林热,林地面积扩种到7300多亩。

荒山变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近年来,后洋村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产业,开启“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2017年,后洋村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我在林下养蜂150多箱,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村民黄传融说。

在后洋,吃上生态饭、旅游饭的不只黄传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牧业、三杉花卉等生态产业纷纷落户后洋,村民变身上班族。

“我在三杉花卉负责分割组培苗,月收入3000元,过上了幸福日子。”后洋村村民李慧娟说。

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后洋村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筹资完成2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自此,后洋村发展的劲头更足了。2020年,村党支部引领成立三库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贫困户60余人入股合作社,发展草珊瑚、金线莲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彩色水稻,鼓起了钱袋子。

去年7月,全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在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授牌成立。以此为契机,后洋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康养研学等新产业新业态。

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敞。2021年,后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眼下,后洋村的绿色发展故事仍在续写。“我们将继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提升绿色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以特色经济、森林旅游等为主的生态产业,走好生态富民之路。”后洋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说。

向海图强后劲足

碧绿的海水泛着涟漪,蓝黄相间的渔排随波荡漾……这风光无限的“海上田园”,正是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宁海村成为网红打卡点。“假期我们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渔旅融合发展有奔头。”宁海村党支部书记龚仙亮喜上眉梢。

宁海村过去出行靠船、土地贫瘠,是一个交通闭塞、偏僻贫穷的小渔村。“我们有3800亩海域,却长期‘讨饭吃’。”龚仙亮道出村子发展的瓶颈。

得益于宁德海上养殖综合整治,2018年,海上渔排改造升级序幕在宁海村拉开。原有的泡沫木质网箱和浮球旧渔排全部改造升级为新型环保塑胶网箱,建成32口深水大网箱和5000口小网箱,黄瓜鱼、真鲷鱼等实行规模化、科技化养殖……海上崛起“沃野良田”,当年该村经济效益就达2.3亿元。

村党支部因势利导,探索“党支部+村集体+养殖能手+农户”模式,创办海产品加工企业、紫菜龙须菜加工堆场,坚持打好生态、科技两张牌,铺就村民致富路。

“养殖安心了,收入也得到保障。”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养殖户龚先进的收入大幅提升,日子越过越红火。

偏安一隅的小渔村,以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为破冰点,走入一片新天地。

深厚的渔家文化底蕴,让村民嗅到了新商机。“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港湾、滩涂、渔文化等资源,启动建设‘海上田园 多彩渔村’渔旅融合发展项目。”龚仙亮介绍,打造海上观光平台和海上民宿;创办旅游公司,购置4艘快艇,开通海上旅游航线;以“跟我去宁海”为主题,策划系列活动……目前,该村正投入1750万元打造“海上田园”渔旅融合金牌旅游项目。

因海而生,向海图强。海水养殖、海上旅游等特色产业接连丰收,让宁海村乡村振兴底色更足。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0多万元。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建瓯市教育局主办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培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