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宏雄 通讯员 施由森)全省70万户棚户区居民住进新房;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万亿元,有史以来投入最大;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建成绿道6000多公里……记者近日从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视频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居民住房条件、城市综合承载力、城乡宜居环境以及改革创新等方面成绩“可圈可点”,城乡建设品质“成色”不断提高。
城乡建设品质是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最重要“底色”。“十三五”期间,我省积极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十三五”期间,全省有70万户棚户区居民住进新房,27.9万户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6万户,1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43.5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7平方米。
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完成城乡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万亿元,有史以来投入最大。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福州、厦门迈入“地铁换乘时代”。新改扩建城市道路7400公里,新增城乡公共停车位近20万个,新建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管网3万公里,较“十二五”实现翻番。供水管网漏损率从21%大幅下降到7.22%,成效显著。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累计建成绿道6000多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0.39%,居全国前列。新建提升改造污水厂63座,处理能力199万吨/日,设区市建成区8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新扩建垃圾焚烧厂26座,总焚烧处理能力达3.7万吨/日,占总无害化处理能力的77.9%,居全国前列,全省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创建60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推进240多条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建成绿色建筑面积1.78亿平方米。全省共认定公布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4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6个、传统村落494个、历史建筑7069栋,各类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创新力度加大。住建部在闽开展的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20多项试点正在探索推动,多项工作在全国推广。建筑业产值日益壮大,位居全国第7,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10.6%,解决400多万人口就业,新建装配式建筑超过4000万平方米。在全国住建系统率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管,全面实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图数字化审查。
据了解,2021年我省将以城乡建设品质提升作为抓手,重点推进住房发展、建筑业安全生产、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无障碍设施等工作。
责任编辑:庄婷婷
- 福建昨日新增确诊病例2例 均为境外输入2021-02-28
- 福建:省市县乡村网上政务将全覆盖2021-02-28
- 福建全面推行林长制 确保到2021年年底全面建立林长制2021-02-28
- 福建师范大学新增2个本科专业2021-02-28
- 点赞!福建3支援外医疗队获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2021-02-28
- 2月26日福建无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2021-02-27
- @福建教招考生,这些事项你要知道2021-02-27
- 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会召开2021-02-27
- 全国两会福建宣传报道工作动员会召开2021-02-27
- 福建省出台建设法治政府专门文件2021-02-27
-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
福建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 文旅融合助力特色2021-02-2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