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福建河流纵横、水系密布、自成体系,除了740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外,还有星罗棋布的小流域,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主要干流的上游。尽管全省主要河流水质多年保持为优,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但由于受畜禽养殖、农村污水垃圾、农业面源等污染的影响,小流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个别地方黑臭水体、“牛奶溪”仍然存在,推进小流域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为了让乡间小溪重现清澈流水,近年来,一场针对小流域整治的治水新战役在全省各地悄然打响。去年,省政府制定实施《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的整治目标,明确提出2018年消除省考断面劣Ⅴ类水,2020年90%小流域要达到Ⅲ类水以上。

为巩固和提升小流域整治成效,我省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观念,明确提出“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四有机制,构建起一套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护机制。经过积极整治,到去年底,全省已有18条小流域水质得到提升,其中15条消灭劣Ⅴ类水体。

开展小流域治理,治理的不仅仅是“水”,而是要以“水”为抓手,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对“山、水、林、田、路、村庄”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近年来,各地突出小流域和溪流沟池治理、乡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重点,在“拆、截、清、治、引、构”上下功夫,全面拆除小流域周边违法建筑,截污纳管,清除底泥垃圾,治理污染源,引导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系统,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涌现不少典型亮点和经验做法。

编者按

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小流域不仅关系到全省主要河流水质好坏,也承载着百姓的殷殷期盼和浓浓乡愁。

小河水净才有大河清。小流域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脏了,整个流域大血管清洁通畅就难以实现。我省河流众多,水系密布,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一些小流域污染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农村水环境方面,一些小流域水体脏臭、垃圾漂浮,沿岸垃圾成堆、蚊虫滋生;还有一些小流域沿线村庄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畜禽粪污随意排放,与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我省各地打响小流域整治新战役。各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涌现出不少亮点和典型,为全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提供了新样本、新经验、新思路、新路径。

综合各地小流域整治心得,我们总结出以下几大“法宝”:

1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在推进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坚决落实党政同责、属地管理责任和环境监管责任,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整治目标、任务、责任、人员、资金“五落实”,构建上下游、左右岸紧密协作、责任共担、问题共商、目标共治的联防联治格局,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强大合力。

2 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

回顾以前的小流域整治模式,主要以治理河道为主,对污染源产生和整治重视不够,结果边治边污,治标不治本。因此必须坚持全域规划、水岸一体、综合治理,实现多方共赢。

3 必须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水环境的改善不是一夕之功,任何一项措施不到位,水污染就会卷土重来。因此既要有统筹推进、标本兼治的战略,又要有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的战术,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定力。

4 必须坚持机制创新,长效保持。

通过全面实行河长制,以及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扶持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干部考核机制等以利益导向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机制,把小流域污染治理纳入科学化、法治化轨道,形成推动治污的强大内生动力。

5 必须坚持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流域综合治理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只有人人动员、人人参与,综合治理才能持久。要充分发挥群众、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作用,真正赢得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公众智慧“最大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构建“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全民共治”的多元治理格局。

责任编辑:杨林宇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老伯车祸死里逃生后发现眼窝凹陷,“熊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