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建新闻
分享

人勤春早。正月还没过完,记者来到浦城县临江镇新街村,种粮大户郑启兴正忙着整修机库里的农机具。今年,他有个新目标:把自家的稻谷加工成一斤可卖5元的精装米。

正常的稻谷收购价每斤只有1.44元,郑启兴的信心从何而来?

原来,浦城县仙阳镇三源村村民林建辉已尝到甜头。“我种稻几乎不用化肥,全使用沼肥,水稻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林建辉说,由于他家种的水稻全使用农家肥,生态环保,供不应求,城里居民、商户主动上门订购,去年产出的1.5万公斤稻谷销售一空。

林建辉算了一笔账,使用农家肥的稻谷每斤售价高达2.2元,按每亩产量1600斤计算,每亩就能增收1200多元。加工后达到一斤3元,效益更高。

“我们这里山清水秀,环境这么好,种粮就要种好粮。”51岁的郑启兴早些年开着大货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这些年,国家和省里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他觉得种粮有出路。2014年,他果断卖掉货车,回到村里流转了120多亩土地种粮食,其中,有40亩是没人要的山垄田。

信心满满的郑启兴在去年10月底就开始实施增收计划。在稻子即将收割之前,他就往40亩山垄田里播撒了紫云英种子。紫云英是冬种绿肥,可为下一季水稻提供底肥,减少近一半的化肥使用量,加上山垄田有独立的水源,这样的条件下种出来的稻米口感好,卖到5元一斤肯定没问题!

浦城县水稻播种面积超过48万亩,产商品粮15万吨,其中超过一半南下福州宁德等地。“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这句民谣,是传统农业大县浦城身为“闽北粮仓”荣耀的写照。 

“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好米下福州’。”浦城县农技站站长郑莉认为,水稻增产到一定程度,增长幅度会越来越小,通过种优质环保、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米是新的努力方向。

从去年起,浦城在全县范围内全力推行“绿色增长”的水稻增产模式。通过节水、节药、节肥,控制农药使用和减少农药残留,推广使用有机肥,实现水稻增产的同时,种出环保的优质大米。

作为我省唯一的整县制推进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浦城释放出一个新信号:用好福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种生态米、绿色米,提升米的品质,是提升种粮效益、粮农增收的必由之路。

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省去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达661万吨,超额完成去年初确定的650万吨计划 目标。但是,我省人均耕地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粮食自给率不足一半的农情没有改变。

今年,我省提出力争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总产650万吨以上。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我省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粮食消费量逐年上升,粮食产需缺口呈逐年扩大之势。此外,种粮比较效益低,在种粮成本“高地板”、粮食价格“天花板”的双板夹击之下,粮农种粮意愿出现减弱的态势。2014年农业部门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我省山垄田抛荒面积约120万亩,占抛荒耕地面积的86%,占全省山垄田面积的24%。

“抛荒,主要还是因为种粮比较效益低。”晋江县磁灶镇洋宅村村民李锦成每年种粮近2000亩,前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他算了一笔账,去年他的稻谷平均每斤售价为1.39元,扣除地租、种子、化肥等成本后利润每亩仅有400元,“沿海地区寸土寸金,今年的地租已涨到每亩每年快1800元了”。

种粮,如何走出一条增收路?李锦成把目光锁定在山区,去年在德化县赤水镇东里村流转300亩被抛荒的山垄田。而这,缘起于泉州市出台的鼓励山垄田复耕的7条举措,以及农业局组织的一次考察。

“高山地区水好空气好,加上温差大,作物自然生长期较长,种出来的东西绝对好吃,好东西肯定不愁卖。”东里村在海拔1856米的戴云山脚下,李锦成一到德化,就被眼前的蓝天白云、潺潺流水吸引住了。虽然山区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但精明的李锦成打算通过打生态牌、做精品米的方法来抵消人力成本支出,增加效益。

一年过去了,这里的道路和排灌系统已接近完工。针对山垄田土壤肥力较少的问题,他购进一种有机肥料,施用以后可以达到增肥少用药的效果。眼下,他正筹备在这里建一个大米加工厂。

专家认为,鼓励多种粮的基础上,更应鼓励种好粮,这应成为政策导向。

种出环保优质的水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包括良种、土壤地力提升、节水、节肥、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综合施策才能达到节本增效的目标。

土壤地力提升是前提,有数据显示,全省目前的化肥利用率约为33%,中低产田比例约占七成。可通过引导种植绿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逐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在农药使用方面,通过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再由合作社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从而达到用对药、少用药的效果,解决农民用药的盲目性问题。

此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引导农民购置农机具,来提高选种、育秧、田管到收割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比例,实现降低成本和精耕细作。

种好粮,只是生产环节跨出的重要一步。要让粮农从好粮中增收,还要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着力打造优质米产业,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福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品质。”专家分析道,我省农业优势、劣势同样突出。山多地少,耕地稀缺,在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上比不上耕地大省。同时,我省具备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闽台农业合作密切等优势。自然条件无可比拟,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12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7.8%。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良好的生态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科技和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以及全国市场一盘棋的形成。许多农产品的产能在保证百姓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上已不存在问题,甚至频现产能过剩,农产品滞销新闻不绝于耳。农产品的市场细分和农业多功能化不仅势在必行,更是拥有前所未有的良机。

政府首先应掌握让市场导航、让农民把舵的原则,针对土壤地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先进农业科技应用等方面出台精准的扶持政策,发展循环农业,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切实减轻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为农民在多种粮的基础上种好粮创造条件。

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和关键点来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打造福建的“五常大米”品牌。目前大米高端消费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此外,许多大米加工企业存在加工技术粗放、副产品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米业加工利润一斤最多也仅有几毛钱。缺乏深度开发利用,副产品附加值低,是导致整个稻米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稻米油、发芽糙米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有待开发。

此外,应加快开发农业的多功能化。与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像结合,让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

责任编辑:林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录取
最新福建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万里海丝路 千年刺桐情》情景音画推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